一年一度的高考落下了帷幕,成绩也已经水落石出。这些高考状元,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会一直牛下去吗?
有人在知乎上就问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看到了很多成功人士,学历可能不高,成绩可能不优异,也可能不聪明,但是为什么那些十分成功的人士,很少有高考状元的踪影?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高考状元的那些事儿。
01 那些高考状元都去哪儿了?
作为拔得头筹的人,高考状元一般都会进入名校继续深造。他们接触的都是国内最顶尖的资源,有最棒的老师,旗鼓相当的同学,接受的是最优质的教育。因此,大学读下来,一般都能得到较好的工作机会。
其实,人们在假设这个问题的时候有个预设,即高考状元必定不会有大的成就。其实不然,李彦宏是山西阳泉市高考状元,肖建华是泰安高考状元,李国庆也是高考状元,还有水皮、劳春燕等人,都是高考状元。豌豆荚的王俊煜甚至是广东省高考状元。
但是受于国家现状和大学气氛的一些限制,我国的大学更多是培养大学教授之类的研究性人才,历年的高考状元,在美国名校读博的人绝不在少数,其中已经超出了北大清华的平均水平。高考状元大多成为了一般意义上的“成功人士”,却不是社会上公认的那种成功人士。 也就是大众眼中的普通人。
02 高考成功,意味着走好了人生重要一步
高考状元的学习力都很强,这是毋庸置疑的。高考胜利源自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年轻时较强的自制力。这种习惯和能力会延续到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让ta不至于太差。可以说,成为高考状元为ta 的人生奠定了一个好的基础。
正如那些成为研究人员的高考状元,如果没有优质的名校教育经历,恐怕也很难。
03 高考状元也可能变成某种特殊的枷锁
有个朋友跟我吐槽说,因为自己读了博,一回老家亲戚就会问,你不是读博了吗?毕业后能不能回来当上镇长?我朋友表示很无语。底层人民一厢情愿的朴素认知让你哭笑不得,他们对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根深蒂固。如果你说你干了一件很普通的工作,他们就会觉得你怎么这么怂,读了半天读了个啥。读研读博是这样,人们寄予高考状元的期望就更高了,就是你只能更好,混得普通是不被接受和理解的。
高考状元,会给自己太多的压力和期许。有位高考状元说:高考状元是我不太愿意面对的一个称呼。正是因为大众对这个名称赋予了过多的期望,也使得这个称谓变成了某种枷锁。这个称号压力既是动力,也是阻碍,使得昔日的高考状元可能会害怕失败,不愿意试错,成长也就会很慢。
而且,高考状元起点很高,可能会自视过高,不愿意去做那些看似低端然而是成功所必须的东西。
04 不同的评价体系下,人能取得的成就也不同
高考状元是应试教育的结果。成绩好,说明对知识的把握很到位,很会学习知识,有时候就是记忆知识,对于知识的应用和社会适应能力知识以目前的考试制度是考察不到的。知识的考试,主要依靠的是个人奋斗,对结果相对容易把控。和对知识的考试比,人生的考试要复杂得多,不仅需要智商,还需要情商,需要和人合作,个人有时候很难掌控结果。高考状元不见得就有经世致用之才。现实世界的成功的要件除了知识,还有除智力因素之外的因素,如情商、资金、实践、机遇等等。
比如情商。倒不是说高考状元必然情商不高,但是由于高考状元们在学习上投入了比别人更多的精力和关注度,可能就较少学习有关人际关系方面的知识和锻炼相关的能力,因而一般处理人际问题的能力会差一点。
比如机遇。想要巨大的成功需要你出生在时代的浪尖上,《异形》中举了一个例子,说比尔•盖茨和史蒂夫•乔布斯都出生在1955年,1955年前后正是计算机革命的时期,如果你出生太早,就无法拥有个人电脑,如果出生太晚,计算机革命的好机会又被别人占去了。
05 人生有多次重启的机会,高考不是唯一
高考状元不一定以后就混得好,这个现象,从反面也给人们以某种启示,高考不是决定命运的唯一机会,不要把高考看得太过沉重。
前段时间高考成绩刚出来时,有个朋友打电话咨询有关高考报志愿的事情,能够感觉他压力特别大。他说每天都睡不着觉,觉得一定要给孩子选一个性价比最高的学校,走错的话孩子一辈子就完了。这就是过分焦虑的表现。
其实,除了高考,人生中还有很多重启的机会,没必要给自己过大的压力,把宝压在这一件事情上。如果考得还不错,就仔细研究各类大学的情况,分析以自己孩子的性格和考分,适合ta 的学校有哪些,从中选择最适合的那一个。如果高考没有考好,乘着这个机会反思自己,及时调整自己的方向,在以后的道路上走得更好。
高考是会影响一些事情,但不是全部。让不同的人人生有分野的是长线的努力。俞敏洪大学毕业时,好多同学都比他混得好,他自己心里说,我暂时没有你们混得好,不怕,咱们二十年后再看,拉长战线后不一定谁是赢家,笑到最后才是真正的牛逼。现在看看,俞敏洪不论从名气还是财富都远远超过他的那些大学同学,而他们大多数还积籍籍无名,依然是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