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是一部充满神秘气息的古典名著。通灵宝玉是本书中一个重要的线索。如果把其中诸多人物、情节比作珍珠,那么这块通灵宝玉就如同穿起这串珍珠的金丝线,相得益彰,美轮美奂。甚至于这部鸿篇巨著,历史名篇原来的题目就叫《石头记》,是后来改做《红楼梦》的。
在《红楼梦》的第一回中,浓墨重彩详细写了这块玉石的来历:
“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锻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才,不堪入选,随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
此时,见一僧一道说说笑笑来至峰下,坐于石边,高谈阔论,先说些云山雾海,神仙玄幻之事,后面说到红尘中荣华富贵,此石听了,不觉打动凡心。心切慕之。求二位携带它进入凡尘,在那“富贵场中,温柔乡里”去享受几年。
二仙师齐憨笑道:“善哉,善哉!那红尘中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磨’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倒不如不去的好。”
这石凡心已炽,哪里听得进这话去,乃复苦求再四。二仙知不可强制,乃叹道:“此亦静极思动,无中生有之数也。既如此,我们便携你去受享受享,只是不得意时,切莫后悔。”“也罢,我今大施佛法助你一助,待劫终之日,复还本质,以了此亲。你道好否?”
言毕,那僧便念咒书符,大展幻术,将一块大石登时变成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且又缩成扇坠大小的可佩可拿。镌刻上数字,使人一见便知是奇物。
此玉石曾与甄士隐在梦幻中有过一面之缘。之后,这块玉石幻化为神瑛侍者(贾宝玉)便成为落胎时口衔的美玉,上有“通灵宝玉”四字,被当做命根子挂在颈项之上。
《红楼梦》中屡次提到这块“通灵宝玉”。再次浓墨重彩,重点提到它是第八回“贾宝玉奇缘识金锁 薛宝钗巧合认通灵”:
贾宝玉去给薛姨妈问安,并看望生病的薛宝钗。宝钗笑道:“成日家说你的这玉,究竟未曾细细的赏鉴,我今倒要瞧瞧。”
宝钗将玉托于手上,只见:大如雀卵,灿若明霞,莹润如酥,五色花纹缠护。
上面镌刻:莫失莫忘 仙寿恒昌。
小丫头莺儿嘻嘻笑道:“我听这两句话,倒像和姑娘的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并笑说:“这两句话是个癞头和尚送的,他说必须錾在金器上。”
宝玉看了宝钗的金锁,果然刻有:“不离不弃 仙寿恒昌”两面八字,共成两句吉谶。
薛宝钗正式出场是在这第八回,也正是这一回奠定了金玉良缘的基础,为日后的宝玉和宝钗结为连理埋下了伏笔。
而随着情节的进展,到了第二十五回“魇魔法叔嫂逢五鬼 红楼梦通灵遇双真”:
赵姨娘受马道婆蛊惑,耍手段整治王熙凤和贾宝玉叔嫂俩。贾宝玉神智不清、胡言乱语,王熙凤手持钢刀乱杀乱砍。大观园里乱作一团。
正闹得天翻地覆之际,只闻得隐隐的木鱼声。众人举目一看,原来是一个癞头和尚与一个跛足道人。
贾政说道:“小儿落草时虽带了一块宝玉下来,上面说能除邪崇,谁知竟不灵验。”那僧道:“长官你哪里知道那物的妙用。只因他如今被声色货利所迷,故不灵验了。你今且取他出来,待我们持颂持颂,只怕就好了。”
贾政听说,便向宝玉项上取下那玉递给二人。那和尚接了过来,擎在掌上,长叹一声道:“青埂峰一别,展眼已过十三载矣!人世光阴,如此迅速,尘缘满日,若似弹指!可羡你当时那段好处:
天不拘兮地不羁,心头无喜亦无悲;
却因锻炼通灵后,便向人间觅是非。”
可叹你今日这番经历:
“粉渍脂痕污宝光,绮栊昼夜困鸳鸯。
沉酣一梦终须醒,冤孽偿清好散场!”
念毕,又摩弄一回,说了些疯话 ,飘然而去。
也奇了,至晚间,叔嫂二人竟渐渐醒来,说腹中饥饿,精神渐长,邪祟稍退。
可正如通灵宝玉上镌刻的:一除邪崇;二疗冤疾;三知祸福。这通灵宝玉预知祸福。
到了第九十四回“宴海棠贾母赏花妖 失宝玉通灵知奇祸”:
先是园中原本枯萎的几棵海棠突然打了苞,继而开出很好的海棠花来。海棠花开的怪异。贾政疑是花妖作怪;紧接着,宝玉的通灵宝玉无故失踪,遍寻不见。玉丢失的更离奇。之后宝玉公子先是“怔怔的,不言不语,没心没绪的。”接着元妃娘娘薨逝。宝玉逐渐懒怠走动,说话也糊涂了。吃不像吃,睡不像睡,一日呆似一日。“竟是神魂失散的样子。”玉知祸福,家道不祥。通灵宝玉丢失,从反面促成了金玉良缘、高魁贵子、家复中兴三件喜事。
直到第一百十五回“惑偏私惜春矢素志 证同类宝玉失相知”:
宝玉病重生命垂危之际,一和尚闯进内宅,手拿着玉在宝玉耳边叫道:“宝玉,宝玉,你的宝玉回来了。”宝玉把眼一睁,便问道:“在那里呢?”遂后把道士递过来的玉紧紧攥在手里,说:“嗳呀,久违了!”欲给父亲贾政行礼,又嚷饿了,喝了一碗粥,还说要饭。
就这样,玉丢的离奇,宝玉病的离奇;玉失而复得也很古怪,宝玉病也好得奇怪。
随之,第一百十六回“得通灵幻境悟仙缘 送慈柩故乡全孝道”:
贾宝玉得到通灵宝玉后,魂魄出窍,仙境里见到“金陵十二钗正册”悟到仙缘。
在完成这些为通灵宝玉所注定的宿命后,夙缘一了,宝玉便离家出走,与通灵宝玉形质合一,由一僧一道携归青埂峰,变回女娲剩一石,诗云:
“沉酣一梦终须醒,冤债偿清好散场”。
又一首偈云:
无才可去补苍天,
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
倩谁记去作奇传?
整部《红楼梦》巨著经通灵宝玉串针引线,架构恢宏,流光溢彩,万古流芳!
我眼中的《红楼梦》读书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