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学后,一年虽然回两次家,但至少每次能住一个月。
工作后,回家的次数没少,但都是匆匆留两三天就走了。
即使是短暂的停留,但至少我感觉自己是属于这个地方的。
结婚后,嫁到外地,忙于工作和孩子,一年回家的次数没变,但每次回来总觉得是寄宿。
这个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家,好像再也不是自己的家了。
漂泊的城市,回不去的故乡,彻底成了我心中的梦魇。
而这次,由于我生病了还带着放暑假的孩子,终于有机会留在老家长住一段时间。
这段时间,我像是好奇的孩子,观察着老家的人和早已固定化了的生活秩序。
第一次发现自己能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完整、客观的去看待自己的家乡了。
因此也切身体会到了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一方人。
即使我跟老公出生在一个省份,两地仅仅2个多小时的路程,生活习惯、村镇文化已然有着千差万别。
比如我的家乡处在山区,以前的林州可以说是穷山恶水。但也正是这种生活环境造就了当地人说话做事生硬、急性子、麻利、勤劳、节俭、能吃苦的性格。
从90年代穷山恶水的小县,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摇身进化成了以环境干净优美著称的百强县级市。
为了发展旅游,市区街道一尘不染,改头换面,连最普通的一个小村镇也要显示出自己的姿态。
争强好胜的人们,为了自己的家乡,为了自己的子女脚踏实地、闷头苦干了一辈子,终于自己的家乡看起来体面又繁盛了。
但是这繁盛背后,是父辈们一辈子血汗的付出。
我的家乡被称为建筑之乡。
农村出身的父辈们积攒的每一分财富,都是靠着几十年如一日起早贪黑做体力活赚来的。
是的,他们就是这么的不懂变通,这么的吃苦耐劳。
他们拼了一辈子命,没有穷也没有富,但为子女在老家盖了漂亮的新房子,城里也安了家。
他们对自己,却是节俭到令人觉得像是苛待。
即使打了半辈子工,也舍不得去饭馆吃一顿饭,买一次体面的衣服、甚至洗发水都还是用的肥皂和洗衣粉!
不知是对还是错,是好还是坏,总之,他们用自己的血和汗造就了一个稳定的小家和一个不断向前发展的家乡。
相比家乡表面的体面和繁荣,我看到的更多人父辈那一代人的心酸和艰辛。
相比我老公的家乡,那便是另外一种风俗习惯。
老公的家乡地处平原,一马平川。每家每户都有十来亩地。
也正因此,他们靠着自家的地自给自足几十年。在有了机械之后,种地也变得简单省力多了。
但这正是这个原因,不需要出去打工也能吃饱穿暖,养成了他们散漫、自足的风气。
村镇发展了几十年,竟然发展成了全国贫困县。
明明有着好的生存环境,但村镇脏乱、经济滞后。然而,村镇上大部分村民都注重吃喝。
曾经去他们老家,惊讶于村里竟然还有这么多留下来的年轻人,而我的家乡,村里基本上都只剩老人了,能出去的都出去了,像个空心村。
但是在他的家乡生活一段时间就知道,他们表面上看着脏乱差,实际生活过起来确比较滋润。吃喝穿用并没有像我那边的老一辈一样吝啬。
说不清是因为环境早就了这种随意、散漫的生活习惯还是代代就如此。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当然也形成了不同的结果。
他们那里的人,出来做事,最多的是做生意,而我们这边大部分是做体力。
做生意,赚了的很有钱,但不懂做生意的农村人就会穷一辈子。因为他们那里,穷的很普遍,但有钱人在村里却格外显眼。
而我们这边,大部分人过着不穷也算不上富的生活,有房有车,可以留在农村,也可以住进市区。
以前,我一直觉得不管生在哪里,只有自强自立才能走出来贫困的农村,也曾在心里厌恶过老公家乡那边人懒惰不讲卫生却好享受的风气。
但人终归是活在环境里,不脱离那个环境,实在是很难改变,更别说那些已经年过半百的父辈们了。
而从个体来讲,活一辈子到底是该平和的一边享受一边生存,维持着低水平的温饱,还是顶着苦和难奋力向上走,我想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追求,无可指责,也没有对错。
有的只是自己的根,自己的家乡情怀。我希望那是一种源源不断的支撑自己向前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