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顶部逐渐向下展开,上一层是对下一层思想的概括,下一层是对上一层思想的延伸。
2,构建金字塔有两种方法:自上而下(演绎)和自下而上(归纳)。
自上而下是先确定主题(塔尖),然后沿着问题逐步展开,找到问题的答案。
自下而上是先列出所有思想要点(塔底),然后找出逻辑关系,得出结论。
3,写作、演示时,最重要的是人。
观众最感兴趣的是人,其他的只是视觉上的辅助手段。
文章中所有思想的理想组织结构也就必定是一个金字塔结构:
由一个总的思想统领多组思想。
第一章,为什么选择金字塔结构?
如果你的文章结构呈金字塔形,文章的思路自金字塔顶部开始逐渐向下展开,那么读者肯定会发现你的文章比较容易读懂。
人脑具有将事物进行归类组织的特点,大脑会将其认为具有"共性"的任何事物组织在一起,读者必然会将所读到的思想进行归类概括,以便记住这些思想。
大脑的短期记忆无法一次容纳约7个以上的记忆项目。
控制你表达思想的顺序是做到清晰写作的惟一最重要的行为,而最清楚的顺序就是先提出总结性思想,然后再提出被总结的具体思想。
第二章,金字塔中的子结构:
纵向关系
通过纵向联系,你可以建立一种疑问回答式的对话,从而使读者带着极大的兴趣了解你的思维发展。
要想吸引读者的全部注意力,做好回答问题的准备之前,避免引起读者的疑问。
也必须在引起读者疑问之前,避免先提供对该问题的回答。
表述必须具有明确的归纳或演绎关系,但不可同时既具有归纳关系、又具有演绎关系。
在组织思想时,归纳和演绎是仅有的两种可能的逻辑关系。
第三章,如何构建金字塔结构:
自上而下法:
1,画出主题方框
2,确定主要问题
3,写出对该问题的回答
4,对其的回答
5,指出冲突
6,检查主要问题和回答
自下而上法:
1,列出你想表达的所有思想要点
2,找出各要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3,得出结论
第四章,序言部分的具体写法:
文章的序言部分通过概述读者已知的信息,与文章将要回答的问题之间建立某种关联,然后作者便可以将全部精力放在提供这个问题的答案上。
序言部分必须用讲故事的形式,也就是说,序言部分必须先引入某种读者熟悉的情境,说明发生的冲突,并由其引发读者的疑问,然后再对疑问作出回答。
从心理学角度看,先向读者传递简单易读、容易接受的信息,比让他们在混乱的思想中摸索,更容易使读者接受全篇的思想。
冲突,虽然经常指的是某种不利的变化,但并不总是具有不利的变化的含义。
冲突,类似于讲故事时推动情节发展的因素,能够使读者提出疑问。
采取情境-冲突-解决方案的结构形式,但是,各部分的顺序可以有变化,以创造文章的不同风格。
基本结构
开门见山式:解决方案-情境-冲突
突出忧虑式:冲突-情境-解决方案
突出信心式:疑问-情境-冲突
不要将某个名词范畴作为关键句的要点,而应当是完整的思想。
序言部分的长度应当确保在你引导读者按照你的思路进行思考之前,你和读者站在同一位置上。
写序言原则:
1,序言的目的是提示读者而不是告诉读者。序言部分不应含有读者需要证明后才能接受的信息,例如,不应含有图表。
2,序言部分必须具备讲故事的三个要素,即情境-冲突-解决方案的某些共同的模式。
写文章通常要回答的四种问题:
1,我们应该做什么?
2,我们应该将如何做,是如何做的?
3,我们是否应该这样做?
4,为什么发生这种情况?
第五章,演绎与归纳的区别:
演绎推理过程繁琐,主要是因为演绎推理必须从简单明了的思想中推导出复杂的思想。
用归纳法表达同样的思想,却可以使作者和读者都省去不少功夫。
外展推论指的是先提出一个假设,然后寻找支持该假设的信息。
一旦获得了支持假设的信息,这种推理过程就又变成了归纳法。
在连接演绎推理时,需要记住的几点是:
1,演绎推理过程不要超过四个步骤。
2,推导出的结论不要超过两个。
归纳法进行创造性思维有两种主要技能:
1,对该组思想作出正确定义。
2,准确识别该组思想中与其他思想不相称的思想。
当你进行演绎推理时,推理过程的第二个思想必须是对第一个思想的主语或谓语作出的评述。
如果不具备这一特点,你就应当能够用一个相同的复数名词概括这两个思想,以检验你的归纳分组是否恰当。
在归纳过程中,你通常需要保持主语不变,改变谓语。或者保持谓语不变,改变主语。
演绎关系的建立要求推理过程中的第二步对第一步作出评述,并导出一个推论。
归纳关系则基于句子的结构。
作者必须发现各个句于主语或谓语之间的相同点,并根据这一相同点得出推论。
如果句子之间没有相同点,就无法得出推论,这些句子也就根本不于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