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山青年冯锐文、冯锐华兄弟的军礼接力中,在山东化工学院学子吴浩达的基层服务足迹里,在视障青年叶泓霆用声音点亮他人人生的探索中,新时代青年正以多元姿态诠释着爱国报国的深刻内涵。当历史的接力棒传递到“强国一代”手中,青年既需以思想铸魂锚定人生坐标,更要以创新突破回应时代之问,在知行合一中书写不负家国的青春答卷。
思想淬火:以信仰之光锚定青春坐标
航天员唐胜杰从陇原农家走向浩瀚星空的跨越,印证着理想信念对人生轨迹的塑造力量。这位神舟十七号航天员将“飞天梦”融入“强国梦”,用十年如一日的坚守突破身体极限与技术壁垒,最终在星辰大海中刻下中国坐标。这种精神追求在新时代青年中形成共振:东南大学吕俊鹏团队放弃海外优厚待遇,扎根实验室攻克二维半导体材料关键技术,用“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定力践行科技报国誓言。思想淬炼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将“国之大者”内化为行动准则的认知升华,正如沂蒙革命纪念馆中吴浩达带领队员重温入团誓词时所言:“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誓言必须化作服务人民的自觉行动。
躬身力行:以实干之姿回应时代召唤
从冯如故里青年接力从军的壮举,到乡村振兴中“数字农人”的创新实践,新时代青年正将爱国情怀转化为具体行动。台山青年冯氏兄弟传承“航空救国”精神,哥哥冯锐文退役后化身国防教育宣讲员,弟弟冯锐华主动请缨戍守边疆,用两代人的青春完成军旅使命的时空接力。在临沂焦庄社区,00后大学生吴浩达带领团队开展“卫你而来”助老行动,通过智能设备教学、个性化健康管理等服务,让科技温度浸润银发群体。而江苏青年鲁曼创建的生态农业合作社,不仅带动7个村庄增收超千万元,更培育出23名“新农人”CEO,用区块链技术重构传统农耕模式,证明乡村振兴需要青春智慧与现代思维的深度融合。
突破创新:以开拓精神重塑青春定义
当吕俊鹏团队在实验室攻克“卡脖子”技术时,叶泓霆正用声音主播培训课程为视障者打开新世界。这位视障青年开发的培训体系,不仅让数百名残障人士获得就业能力,更搭建起特殊群体融入数字社会的桥梁,实现从“追光者”到“造光者”的蜕变。创新突破同样体现在治理领域:青岛莱西推行“123N导师制”,让青年干部既能在田间地头化解纠纷,又能运用数字化工具提升治理效能;日喀则干部通过“唤醒工程”激活队伍动能,将传统治理智慧与现代技术结合,在高原腹地书写基层治理新篇章。这些实践表明,新时代的创新不仅是技术革命,更是思维模式与价值创造方式的迭代升级。
站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节点,青年一代的担当既有雪域高原戍边战士的坚守,也有实验室里科研先锋的执着,既有社区台账上密密麻麻的民生笔记,也有乡村振兴中破土而出的新业态。从冯如文化滋养的军旅兄弟到沂蒙精神哺育的基层学子,从突破技术封锁的科研团队到重构乡村发展模式的“新农人”,无数青年正以多元路径诠释爱国报国的时代内涵。这种担当不仅是个人价值的实现,更是代际传承的精神接力——当每份青春力量都融入民族复兴洪流,必将汇聚成推动文明进步的磅礴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