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的五四运动,如一道耀眼的闪电,冲破天空的阴霾。以救亡图存为己任,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追求的先进青年们,纷纷打破思想的禁锢,勇敢站在时代变革的前沿,照亮了中华民族前行的道路。一百多年来,一代又一代青年在党的带领下砥砺奋进、激昂向上,五四精神早已融入民族血液,成为青年与国家血脉相连的重要精神支柱。
作为一名刚刚迈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的青年,如何用五四精神的火炬点燃青春、照亮人生,如何将党和国家对我们年轻一代的嘱托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我常常思考的问题。在基层工作的第656天,我终于读懂了"五四精神"最鲜活的注脚——它不在恢弘的叙事里,而在老乡炕头的家常话中;不在激昂的口号里,而在帮扶手册密密麻麻的勾画间。
从"数据报表"到"实践课堂"——在躬身学习中成长
初到民政办时,迎接我的首项任务便是整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档案。面对堆积如山的资料台账,我曾对照着文件要求机械归类,却屡屡被退回重做——脱贫户动态管理表需要备注家庭变故细节,产业补贴验收档案必须附上入户验收照片。这些看似简单的标准,实则需要读懂数据背后的人间冷暖。基层工作考验的是我服务群众解决难题的能力。真正上手后才发现,基层工作不像上学时解答题目,每一个问题都有标准答案。有些问题,书本上根本没有教过,例如:医保催缴怎样说服群众配合、发生邻里纠纷该如何处理……此类问题根本找不到标准答案。我开始带着问题奔走学习:在办公室同事那里学到了入户走访交流的方法,在分管领导那里学到了处理问题的智慧,在村干部那里学到了如何落实各项帮扶惠民政策,知道何时该把政策文件翻译成方言俚语,明白怎样的帮扶方式既合规又保全体面。这是属于新时代青年的"赛先生",在不断学习中写就乡村振兴方程式。
从"纸上蓝图"到"阡陌炊烟"——在振兴路上奋进
在走访辖区困难群体将符合条件的群众纳入监测户的工作中,那天,我来到一个村民家,客厅空荡荡的,水泥地面粗糙坑洼,斑驳的墙面上墙皮已经脱落,仅有的一张凳子上坐着一位老人。听着村干部和老人的交流,我也了解到了这家情况。家住某某村的马某,与高龄母亲同住,他自己也患有肢体残疾,需要依靠呼吸机帮助生活。一家人生活来源大部分靠低保和残疾补助,还要供养在上学的儿子。但一家人很勤劳,养了8头羊,种植7亩玉米,马某还担任巡河员。走访时我了解到,两位残疾老人行动不便,结束走访后,我们决定将其纳入监测户,联系乡村振兴部门咨询落实帮扶政策,帮助马某申请公益性岗位,同时鼓励他们扩大养殖,申报庭院经济,也为儿子申报了雨露计划。今年春天,儿子也响应国家号召应征入伍,减轻家庭压力。在民政办工作以来,我同民政办的同事们一次次入户走访,将一项项惠民政策通知到户、讲解到人,落实到每一个有需求且符合条件的脱贫户、监测户,帮助村民们缓解了务工、养殖的资金难题。看着村民们脸上灿烂的笑容,我想,这就是我这份工作的真正意义。
从“孤星闪耀”到“星河璀璨”——在使命传承中担当
当张腾以智能农机破开浙江淳安的阡陌,用稻鳖共养织就生态田园的锦绣;当陈雨佳让火山岩上的石板米“跃”入直播间,以庄主认种叩开文旅融合的新途;当代辉辉在豫南果园栽下共富的种子,用农技培训浇灌出脱贫致富的繁花——这便是新时代青年对担当的诠释:新时代新农人正以科技为犁、创新为种,在广袤乡土间耕耘出乡村振兴的璀璨图景:从亩产飙升40%的稻香公园,到年产值破3000万的火山稻田,从7户贫困户的脱贫答卷,到500余人的就业希望,他们用脚步丈量土地,以智慧激活农耕,让传统农业焕发数字之光,让共富梦想扎根每一寸热土!
站在两个百年的交汇点,我们手中的接力棒正发出灼热的光芒。它一头连着李大钊"青春中华"的畅想,一头系着"民族复兴"的世纪长卷。愿我们永远记得:帮扶档案里每个数字背后都是滚烫的人生,乡村振兴的每份规划都要烙下民生的刻度。让我们带着"虽千万人吾往矣"的锐气,怀着"一枝一叶总关情"的初心,在广袤乡村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