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汶口作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代表在考古界赫赫有名。大汶口文化带以泰山地区为中心,东起黄海之滨,西到鲁西平原东部,北至渤海南岸,南及今安徽的淮北一带。大汶口文化距今约6100—4600年,与东北的红山文化,中原的仰韶文化、东南的崧泽-良渚文化都有联系。不久就塔一样的遗址公园标志出现在眼前。“日火山”图案,是大汶口文化的标志,其博物馆的展品多为石器、骨器和陶器,很少见玉器。
在大汶口还有明石桥。始建于明代隆庆年间,清乾隆以后到现代有多次修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石桥为漫水桥,桥长298米、宽3.3米、由长条巨石辅就,又以铁制纺锤形扒锔相嵌接,坚固敦实。桥下共有65孔,中间一段无孔,似为利用原有河中天然礁石铲平后改造而成。
悠悠汶河水,数千年来为文人墨客咏唱不绝。《诗经·齐风》中有“汶水汤汤,行人彭彭。鲁道有荡,赤子翱翔。汶水滔滔,行人儦儦。鲁道有荡,齐子游敖”的佳句。清代桐城派著名散文家姚鼐在《登泰山记》中开头就描写到:“泰山之阳,汶水西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