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宝藏》成为刷爆很多人社交网络的热门话题。这则央视制作的综艺节目,以全国九大博物馆27件“镇馆之宝”的体量,带领观众开启了一场“博物馆奇妙夜”的文博探索之旅。
节目的背景是为故宫六百周年特展举办的一次“文物选拔”,对于大众而言算是一次文物科普。但看似高冷不接地气的国宝,缘何会收获如此多的拥趸?除了继承央视的高品质,及此前在文化类节目上积累的成功经验外,还得益于节目综艺的外壳加纪录片的语言,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表达,用时尚现代的方式激活深沉古老的历史,致力于“让国宝活起来”。尤其是以27位明星“小剧场”戏剧表演的方式娓娓讲述,生动可感,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自带“上热搜”体质。
段奕宏在《国家宝藏》中饰“越王勾践剑——剑灵”。 中新网 图段奕宏在《国家宝藏》中饰“越王勾践剑——剑灵”。 中新网 图
除了“术”上的创新,文化是这档节目的核心。以首期展示的三件故宫博物院文物为例,《千里江山图卷》将华夏山河的宏伟囊括于画卷中,以巅峰水准的艺术作品倾诉了对壮丽家国的情怀与眷恋,让观众看得心潮澎湃;石鼓承载着自先秦时期所奠定的刚健、秩序、进取的文化内涵,用最早的文字记录着我们文明的博大。明艳炫彩的各种釉彩大瓶,因为暗合了网络上对乾隆“农家乐”审美的调侃,最受热议。不过,节目里虽也表达了吐槽,但更指出其不仅代表了当时陶瓷工艺技术的集大成,更体现了大国盛世的物质与文明自信,从另一个角度回应了舆论关切。
此外,《国家宝藏》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唤起大众对文物保护、文明守护的重视和对中华民族优秀文明的自觉传承。节目里不仅有明星通过扮演历史人物的方式还原文物的“前世传奇”,也有与文物有深厚情缘的普通人,讲述他们与国宝的“今生故事”。透过这些人和事,让观众更好地了解到国宝背后的非凡身世、不朽光芒,真切感受到文物历经风雨而来,每一个都是饱满的生命、岁月的传奇。同时,也更深入地了解文物所承载的文明和中华文化延续的精神内核,树立起真正的民族文化自信。
文物不是尘封的古董。博物馆的意义不仅在于藏品,更在于沟通——让公众实现与文物的沟通、与历史的对话、与先人的情感交流。我国的博物馆蕴含巨大文化资源,但从现实来看,仍未得到有效开发,未产生良好社会效益。不少博物馆陈展缺乏新意,观众只能看看实物、读读说明;一些博物馆常年不更新展品,不搞新展。有的博物馆甚至最后沦为一种摆设,轰轰烈烈“建”、热热闹闹“开”、冷冷清清“守”、无声无息地“关”。在这种情形下,公众自然对博物馆和文物兴味索然。如何让博物馆里的文物真正“活”起来,使普通公众不仅可见,更可感、可知,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此次,《国家宝藏》进行了一次成功探索,也为后来者提供了一个打通博物馆与公众的成功借鉴。
文物承载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期待越来越多的“国家宝藏”从故纸堆与冰冷的展台背后走出来,真正发挥独特价值,让公众领略文化与文明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