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雯雨霏
网络听课,线上学习,已不再是什么新鲜事。
以前我会认为,听的内容是否能够真正被吸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听者。当然,听者的状态确实也很重要,但是我今天的听课体验,让我发现一点更重要的,那就是所讲内容是否能和自身产生直接联系,直接影响听者的状态,特别是当主题有一些难度,一下子不那么容易听懂的时候。
和自身产生联系,看来人都是喜欢和自己有关的内容的。这个让我一下子耳朵亮起来的内容,其实是一个很小的方面,说到苦瓜不能多吃,因为万物长期演化,之所以是苦的一定有其演化的理由。这个观点,和通常所知道的就有些不一样。一般会认为苦瓜清火消毒,所以鼓励多吃,但是现在一下子听到不能多吃,所以似乎一下子就被敲打了一下,也许最关键的原因,是因为和自己有关了。并且,不仅和自己有关,还涉及到身边的人,因为如果真的不能多吃,那就要提醒身边的人也要注意了。
也许是偶然,正好碰上了,但,真的是偶然吗?从这个现象至少可以反映出三点:第一,一件事情越反一般常识地提出来,也就是产生强烈反差的时候,就越能引起注意;第二,当一个观点被提出时,同时加上简单甚至粗暴但有力的论据,就容易让人懂;第三,如果一个观点不仅涉及自身,还能为周围的人带来些什么时,就容易让人上心。
而那些暂时还没有太听进去的东西,也许是觉得还和自己离得太远吧。是不是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人都是利己的呢?也许这是人类求生的本能。在危急关头,若不能自保,如何去救他人。这其实也可以理解,因为世界上真正陪伴依靠的都是唯一的自己,我们能够去诉说去倾听的那个唯一的自己,也许就是世界上最需要我们关注并呵护的第一对象了。所以也许生物的演化,长期以来形成的潜意识,我们对和自己相关的总是特别在意,而相应地,如果不太相关,或许一开始就不会很留意。
也许这也是为什么人都会偏向选择“有用”的东西。因为有用可以带来直接的利益和作用,是可以让改变直接发生的。有用让人觉得有效率、时间短、作用大,这些特质都是现代社会发展中所需要的,所以,如果拥有的话,就会很“有用”。
相比有用,“无用”就显得不那么受欢迎。很多东西其实都是无用的,甚至是很多人一辈子都不会去用的,比如哲学、文学。在听的这门课就是王东岳老师讲的哲学,讲得很广很大,讲到老子,整个万物,但偏偏却对“苦瓜不能多吃”这一点一下子耳朵打开了。不禁觉得,接地气的东西果然威力无穷。
但“无用”就真的是没有用吗?还是说无机会之用呢?“苦瓜不能多吃”,我记住了,但记住之后呢?也许就会想要了解更多,而这个更多往往就藏在之前的“无用”当中。追根溯源,每一个接地气的论点,后面都仿佛连接一个巨大的能量场,有理有据,往往能让人信服,并且是在潜意识层面上信服的,是来自后面那个能量场。“无用”的力量,也许是隐性的,因为不浮于表面,所以不易被发现,而往往是只有愿意花时间去深入的人,才会逐渐体会到真正的源源不断的力量,那是能解释很多像“苦瓜不能多吃”这样接地气的观点的。
这么看来,其实在观察自己的反应时,也能发现很多有趣的东西。这就好像给自己做实验,记录真实的反应,看是否能从中得到些什么启发。因为往往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我们都是愿意去相信,并且因为发生在自己身上,所以我们想要看一看究竟是怎么回事。这就好像一个调研报告,自己给自己做的调研,仿佛在探究自己一般。
当网络听课成为一种生活常态,当我们越来越习惯塞着耳机去接收很多内容时,当这一切都因为每日重复而变得没那么多新鲜感时,我们对待这些课的态度,是否也会影响着我们的接收情况呢?不管是否和一开始和自己有关,或者一开始是否是有用的,我们的态度应该是怎样的呢?如果我们已经有意识要给自己做调研,那为什么不给自己更有意识地设定听课前的状态,比如在听课的5-10分钟内找到和自己有关的内容,或者预先设定好自己想要学习的方面,看是否能从中获得。
也许一切都不过是变得更加积极主动了罢,也许这就是一切知识开始成为我们一部分的开始,是在我们进入听课中的八度空间之后。
# 无戒365极限挑战日更营 第 75 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