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来北京一个多月了,终于兑现承诺带他去理发了。正好看见了小区里“剪发5元”的广告。
理发阿姨是陕西人,今年58岁,5年前跟随儿子来到北京,如今小孙女刚上幼儿园,除了早晚接送孩子幼儿园,其他时间还比较空闲,于是捡起老手艺,给小区老人理发,去找她是5块,找她上门是10块。
起初儿子媳妇不同意她弄,觉得她来北京不能本末倒置,孩子带好了就是完成使命了,另外忙一天挣几十块钱,中啥用。不过后来她还是弄了,因为闲不下来,还说:“一天挣个20块零花钱,买菜多好,你们谁能每天保证给我20块零花钱。”后来家人就同意她这么做了。
她还说儿子就一个,不来北京扶持他怎么办,他俩(儿子儿媳)晚上下班累得不行,我们在这里他们一回来有口热饭多好,另外我们把孩子带好把家务做好,他俩矛盾就少了,哪怕吵架了,我再骂儿子几句,儿媳妇心情也好。
这是北京好多家庭的缩影。
还有那天我下飞机到小区已经凌晨快2点了,结果发现没带门禁卡,当时真是不知所措,突然看到有个阿姨在捡垃圾,就赶紧让她帮我刷一下门禁。我好奇她怎么这么晚还在捡垃圾,她说:“白天要带孙子没时间,屋里儿子也不让捡废品,晚上趁他们都睡着了偷偷出来弄一下。”
幼儿园放学时间,你会看到门口大多都是老年人,每天接孩子是他们理所应当要做得事情,他们欣然接受并乐此不疲。
有一次问我爸:“未来我弟也工作了,你和我妈抚养任务完成了,你有什么自己特别想做得事情吗?”
我爸说:“未来我希望我们一家四口能生活在一起,你俩上班回来了,吃你妈做得饭,我开车去接你的孩子下幼儿园。”
这种描述真的好美好啊,但实际上很矛盾,好像压根没有考虑我老公的存在。不过想到这个场景我也会觉得很幸福,这十几年里,每次我放假回家我弟又放假回家,父母还没在忙的时间真是太少了,当我们在一起的时候能感觉到一种特别稳定的家庭关系,跟他们一起,就感觉我不是宇宙中的一颗孤星,而是存在于某个星团之中。但是尽管这种感觉很好,考虑未来我应该过什么样的生活时,条件反射却是未来我和我的老公会在哪里工作,我的孩子会在哪里上学……好像我们都已经做好了长大的准备,父母却还没有。
如果问我将来老了是否愿意给子女带孩子,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不,不过未来说不定。也问了好多处于不同阶段的朋友:70后、85后、80后、95后、90后、10后,发现特别有意思,大部分85之后的青年是不太愿意的,因为我们从小到老,都想做自己,不过可能老了之后愿意将自我价值建立在“家庭”上了,会考虑给孩子带孩子。80后70后,尤其是有了孩子的朋友,一般都是愿意的。还有一个有小孩的80后回答说愿意,还补了一句特别温暖的话:小时候父母在哪哪里就是家,老了小孩在哪里,哪里就是家。
“每个人的“当前”,不但包括他个人“过去”的投影,而且还是整个民族“过去”的投影。
在西洋家庭团体中,夫妇是主轴,子女是配角。两性情感的发展,使他们的家庭成了获取生活上安慰的中心。
在我们的乡土社会中,夫妇成了配轴,主轴在父子之间。”上一代和下一代的牵绊是永远无法割裂开的,至少现在和未来几十年都会如此。
这就是中国家庭,也是为什么中国父母爱孩子胜过在自己了——只要你愿意,我愿意牺牲自己奔赴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