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楚争霸几乎贯穿整个春秋史。从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至公元前546年弥兵之会,以争夺中原郑国和宋国的控制权为焦点,展开了长达近百年的拉锯战,最终以晋楚两强并霸中原而告终。
虽然晋楚争霸中,晋国的国力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比楚国强,但从春秋中期一直打到末期,经历了著名的三大战役,城濮之战、邲之战、鄢陵之战,却谁也制服不了谁,最终晋、楚均未能独自控制中原各国,让我们来回顾一下。
自楚国立国之日起,就走上了扩张之路,从未停止。公元前638年,宋、楚二国发生泓水之战后,楚进一步向中原挺进,与新崛起的晋国遭遇,晋、楚之争一触即发。
公元前632年,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之战,晋文公对楚成王“退避三舍”,以少胜多,晋国“取威定霸”,雄踞中原,楚北上受阻,转而向东发展。
前627年崤之战后,秦国释放所俘楚将,与楚国结盟对抗晋国。此后晋国在北兼并狄戎之国,在西阻秦东进,同时南下压制楚国。
公元前599年,颖北(颖水之北,约在今河南禹县北)之战,楚庄王伐郑,晋国士会率领晋军救郑,击败了楚庄王率领的楚军。
公元前597年晋楚为争夺郑国大战于邲(今河南荥阳东北),邲之战楚胜,楚庄王饮马黄河,一时称霸中原。
公元前583年,发生了晋伐蔡攻楚破沈之战,首次侵入楚国本土,俘获了楚国大夫申骊和沈国国君揖初。
公元前575年,晋楚爆发鄢陵(今河南省鄢陵县)之战,晋军击败楚郑两国联军,俘获了楚王子公子茷,楚共王也被射瞎一只眼睛。
鄢陵之战后晋悼公利用较楚近于郑的有利条件,三度发兵会同诸侯之师攻打叛服无常的郑国,使楚军为救郑而疲于奔命,三驾疲楚,楚国最终无力应战。
公元前563年春,晋、吴国君首次接洽,从“北—东北—东”三方形成对楚国的包围网,给予楚国以极大的震撼与威胁。
公元前557年晋联合诸侯攻许,晋国湛阪之战再次击败楚国,晋国军队第二次侵入楚国本土,晋胜楚后,又多次同吴国会盟,使楚腹背受敌,再无力与晋扰争,晋也因国内六卿专权,互相争斗,不得已对外罢兵。
公元前546年,由宋国出面促成晋、楚之间的弭兵大会,双方订立盟约规定,与会各国(共晋、楚、宋、鲁、卫、陈、郑、曹、许、蔡等十四国参加)除秦、齐两大国外,原依附于晋、楚两强任何一方之小国皆应向另一方朝聘,晋楚平分霸权。
公元前506年,吴军在兵圣孙武率领下大败楚军,攻入楚国都城郢,楚向秦国求救,申包胥哭秦庭,感动秦哀公。秦国发兵救援楚国,帮助楚国复国。晋国的大战略计划最终成功实施,亦为晋楚争霸的余波结果。
到春秋末期,晋国对楚国已占绝对优势,此时发生了“三家分晋”(前403年),中国历史完全进入战国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