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木子读吧陪你的第1330天」
时间自由是财富能带给你的最大红利,富有的最高级形式是,每天早上起床后你都可以说:“今天我能做我想做的任何事。” 每个人都想变得更富有,希望财富能带来更多自由和幸福。
幸福是一个复杂的话题,因为每个人的幸福观都不同,根本就是对自己的生活拥有强烈的掌控感。不是工资多少,不是房子大小,也不是工作好坏,而是对自己想做什么、什么时候做、和谁一起做拥有掌控能力。
金钱最大的内在价值是它能赋予你掌控自己时间的能力,这句话没有任何夸张的成分。你之所以能从财富积累过程中获得一定程度的独立和自主,是因为你积累的财富能让你对可以做什么,以及什么时候去做有更强的控制力。
拥有一小笔财富意味着你生病时就算请几天假也不至于入不敷出;拥有更多财富则意味着在失业后可以从容去选择更好的职业机会,而不必急于抓住遇到的每一根救命稻草。
除此之外,你还可以自由选择退休的时间,而不必一把年纪了还在为生计奔波。财富能提供你更多的时间和选择权,它赋予你生活的好处,没有任何奢侈品比得上。
人们总是喜欢用看到的东西为标准来判断一个人是否富有,因为这些是摆在面前、实实在在的东西。因为看不到别人的银行账户,所以只能通过一些外在的东西来判断一个人是否富有,比如车子、房子或是社交网络上的照片。
事实是,财富并不是你能看到的外在部分,那些只是表象,懂得财报的人都知道,一个人负债如何是看不到的。可惜,人们衡量财富时不会看到这些,因为人们是无法理解自己看不见的东西的,每个人的认知都是有缺陷的。
想真变得富有,唯一的途径就是别去消耗你已经拥有的财富。这不仅仅是积累财富的唯一方式,也是富有的真正定义。没有被花掉的收入才会成为财富,财富存在于你尚未做出购物决定的时候。它的价值在于为你提供的选择、灵活度和成长空间,在于能让你在将来的某一天购买比现在能买的更多的东西。
饮食和运动之间的关系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个道理,运动和变富的道理是相似的。也许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在锻炼后就会想:我运动过了,现在要用一顿大餐犒劳一下自己。富有意味着你会拒绝这顿大餐,单纯消耗掉而不再额外补充能量,只不过这很难,需要强大的自控力。
你可以做你愿意做的,也可以选择对你来说最好的,而时间会让不同选择造就的差异变成巨大的鸿沟。长期以来,人们形成的消费观是,钱就是用来花的,富有的前提其实是克制。
我们擅长通过模仿来学习,但财富看不见的特性让我们很难模仿和学习。投资的确有可能让你致富,但关于投资策略能否带来回报,能持续回报多久,以及市场是否会配合,始终存在未知数,所有结果都笼罩在不确定性当中,尤其在最近几年。
前面的道路充满坎坷,一切都在你自己所能控制之外。如果你把积累财富看成一个受你自己的勤俭节约和效率提升控制的过程,你的财富前景就会变得更清晰。
财富是对收入扣除支出后剩下的部分进行积累的结果,所以,即使你收入不高,你依然可以积累财富,最终实现自由。但如果你收入很高,但储蓄率不高,那你绝不可能积累财富,也一定不能实现自由。
更重要的是,财富的价值和个人需求有关,假如A和B拥有的财富净值是一样的,A擅长投资,年回报率有10%,B只有5%。但在花钱这件事上,B比A更高效。比如说,B只需要支出很少部分就能感到快乐,而A对生活的要求则随着财富的快速增加而不断膨胀。尽管B在投资方面不如A,但B的生活却过得比A快乐幸福。
如果你学会用更少的钱来获得同样多的幸福感,你的欲望和所得之间就会产生积极的落差。你也可以通过提升收入来造就这种落差,但欲望和所得之间的落差才是你更容易控制的。高储蓄率意味着你的开支会比平时更低,而低支出意味着你能存下来的钱比高支出时多。相比之下,将投资回报率提升1%是不容易的,而通过节俭相对容易多了。
每个人都有基本的物质需求,而当这些需求被满足后,人们就会上升一个层次,去追求生活的舒适性。当舒适性也得到满足后,人们又会去追求兼具舒适性、娱乐性和启发性的事物了。当消费超越了最基本物质生活需求的水平后,便成了虚荣的自我的反映,一种通过花钱向人们展示你有钱的方式。
如果是这样,增加财富最有效的方式就不是提高个人收入,而是培养你的谦卑之心。
那些通过规划经营个人财富的人并不一定有着高收入,他们的一个共同点是,完全不在乎别人如何看待自己。所以,他们更有能力掌控自己的储蓄率。支出减少,储蓄率自然会提高;你的欲望减少,支出自然就会减少。
当你不再关心别人怎么看你时,你的欲望自然就会减少了。财富积累更多时候与心理过程而非金融规律有关。存钱并不需要一个特别的理由,有很多人存钱是为了还房贷车贷,也有人是在为以后的退休生活而未雨绸缪。
有这些目标当然很好,但存钱并不一定要为了日后买什么,你完全可以为存钱而存钱,存钱不一定就是为了花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