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选择这本书的契机是因为我发现公司里的产品和运营之间的关系很微妙,尤其是当产品出现不好反馈的时候,产品经理埋怨运营太业余,运营抱怨产品做的烂。我相信这应该不是个例。在一个互联网公司内,运营到底是做什么的?产品和运营到底是怎么样的关系?笔记摘录了从业10年的作者给出的分析解答,和我认为比较“干货”的要点,书中的很多思维方式不仅适合运营人员,对设计师同样适用。希望对抱有相同疑惑的大家有用。
一. 运营是什么?
1.1 为什么会出现运营这个职位?
在互联网行业中,运营来源于互联网为时代的产品价值构成发生的部分改变。
传统产品价值=功能+体验
互联网产品价值=功能+体验+用户参与价值
用户参与价值包含3重含义:
1.用户的使用时间和关注给产品带来的核心价值。比如,持续的广告投放。
2.在这样的产品形态中,用户在互相给对方创造和提高价值。
3.用户因为对产品的认可,愿意参与到产品设计,改善,传播,甚至一些服务环节中做出贡献。
1.2 怎么理解运营?
微观:
通过一系列穿针引线的行为让一款产品或一个事物能够良性运作.
宏观:
首先,任何一项业务,都存在不可或缺的要素:产,用户,运营。其次,任何一个产品,只有在与用户发生关系后,才具备价值。再次,基于业务类型的不同一款产品与用户间的关系类型会有很大差异。最后,所谓运营,其实就是为了帮助产品与用户之间更好地建立起来关系,我们所需要使用的一切干预手段。
而实际意义上的运营工作,使用哪种运营手段取决于业务类型,以及产品和用户间的关系类型。
运营的具体工作划分,即各种运营手段,无非两个方面,一是拉新,引流,转化,二是用户维系。
二. 运营的工作流程是怎么样的?
2.1制定策略
*评估产品阶段
*评估产品形态
*评估当前数据
2.2 分解指标,规划工作
*目标拆分
*资源争取,拓展&分配
*工作任务规划
2.3执行落地,达成目标
*文案
*活动
*事件传播
*产品机制设计
*用户维系等
2.4 检测数据,调整方向
*数据分析
*用户反馈
*潜在产品方向&需求提炼
三,运营和产品的关系
运营和产品密不可分,产品负责界定和提高长期用户价值,运营负责创造短期用户价值+协助产品完善长期关系。也就是说产品方向和产品形态决定运营思路,反过来,又需要运营根据用户反馈和运营需求来决定产品的调整和迭代。
产品和运营之间的关系微妙主要是因为:
1:很多产品的长期价值并不是用户一眼就能感知到的,而是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和体验才能感知到。所以为了让用户得到这个长期价值,需要运营先去创造一些短期价值,以刺激用户愿意先去尝试使用。
举例:大姨妈
长期价值:帮助女性用户进行生理周期管理和健康管理。
短期价值:连续记录xxx天有奖,每天记录过后扮成暖心欧巴与用户互动,嘘寒问暖等
2:很多产品的长期价值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必须借由用户的持续使用与反馈,经过优化迭代后才能成立。
举例:滴滴打车在早期上线没有用户时,一方面雇大量员工满北京打车,另一方面给予乘客大量补贴,用来维系住为数不多的司机和乘客。
所以对于互联网公司而言,大部分时候,一个产品都处于不断的摸索,调整迭代。一家公司的产品和运营必须做到一条心,共同“以用户为中心”来做好自己的工作。
那么假如公司目前的产品很烂,作为一个运营到底该怎么办?
1.对于一个早期产品来说,“烂”可能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状态。这个阶段,非常需要运营发力,维护好早期核心用户,并不断推动产品进行更新,迭代和打磨。
2.运营天天和用户打交道,比产品离用户更近。所以,如果真的从用户层面感受到了问题,需要回归到具体使用场景中去向大家说明这个需求和功能可能是有问题的,或是用数据证明你的观点,而不是甩锅给产品。
3.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并通过一些验证和数据去证明可行性。
4.产品烂不可怕,可怕的是产品烂却提不出解决方案,或者压根不想去解决和优化。
一个公司的产品和运营都要有如下认知:
有坑是常态,人人皆会造坑。
卖了坑不可怕,填坑能力是关键。
尽力做到每次都让自己埋的坑比之前小一点。
每次造坑连累了队友,一定要想办法弥补,哪怕是请客吃饭。
好团队和烂团队的核心区别,就在于好团队大家互相填坑,而烂团队则是大家互相挖坑。
四,怎么理解“好产品要懂运营,好运营要懂产品?”
这句话对很多互联网圈里对人来说都不陌生,但对于工作经验尚浅的新人来说难以理解。那么,运营要怎么懂产品?要有多懂?懂了之后对工作能带来多大的帮助?
4.1 运营理解产品经理的科学工作方法和流程后,甚至部分掌握了一些产品经理的思考方法和逻辑后,可能会降低一些无脑吐槽和提出无脑需求的比例。
举例:某线上教育产品,需要在在线教室作业区中上线一个“搜索”功能。
a:一般社区论坛都有搜索功能,我们肯定也要有,不然太不方便了。
b:我们来看一下什么用户会在什么时候产生搜素这个需求:比如班级内有500人,作业区中共上传了200份作业,助教完成了作业的批改,这时候,作业区内有长达20页的海量信息,而老师和助教对学生们说有哪些同学对作业完成的非常优秀大家可以去观摩学习,那么那些想观摩的学生就会产生“要把那些优秀作业找出来”的需求。如果这样的事情在为期8周的课程中每周都存在,那就是值得做的需求。
甚至,在b的“用户,需求,场景”的逻辑下,可以对需求进行进一步判断,还能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案。
4.2 作为一名运营,如果能够时刻拥有一种“寻找合理高效的产品机制来为运营服务”对思考,会带来更大的可能和便利。
举例:借由赠票功能拉升知乎live的整体用户报名数
live主只需要点送票按钮,然后选择赠送对象,于是对方就会收到一条私信,接着点击私信里的链接就可以直接报名live。这个机制既可以带动live整体数据的上升,又不会给运营带来很大的工作量和压力。
4.3 懂得某些产品逻辑,架构,甚至能够粗略对于实现成本有一些评估后,会有助于大大降低与产品经理和研发的沟通成本。
4.4 深刻理解“产品”工作的本质,包括MVP,精益,敏捷,“少即是多”等产品理念和工作工作方法后,会有助于用最合理的方法推进很多工作的展开,能够在整个业务链条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以及某些时候在于产品的话语权争夺中占据主导地位。
无论产品还是运营,最终的核心目标,都是围绕“打造一个长期稳定,可持续的业务流程并不断优化,调整及放大它的价值,从中获得更多的收益或回报”来展开的。
附录:
激发用户互动参与意愿的8个指导原则
1.物质刺激
2.概率性事件
3.营造稀缺感
4.激发竞争意识
5.赋予用户某种炫耀,猎奇的可能性
6.营造强烈情绪&认同感
7.赋予尊崇感&被重视感
8.通过对比营造超值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