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一生赋诗六百余首,其“诗”与“悟”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阳明书院以“诗”破题。通过由浅及深的“本悟、思悟、契悟、渐悟、大悟、传悟和时悟”七个展陈空间,深入浅出地讲述了王阳明生而不凡、立志成圣、龙场悟道等事迹,展示了阳明文化由初级到高级、由表面到深刻、由量变到质变的复合过程,以及阳明心学在下司和后代的传承理路。
阳明书院利用原有建筑优势,通过中式情景空间、合理留白、简约设计和禅意表达,构建了一个人与建筑、人与空间、人与景观、人与思想的对话空间。让每一位走进阳明书院的人,走进王阳明的心学世界,体悟他的精神境界。
阳明大悟年谱
1506年,阳明三十五岁。《阳明年谱》载:“大宦官刘瑾发矫诏,在朝堂之上杖打阳明四十大板,贬谪至贵州龙场驿做驿丞。”
1508年,阳明三十七岁。《阳明年谱》载:“这年春三月,阳明至龙场……见此恶劣的自然环境,常思‘圣人至此,更有何道’,忽然在黑夜中大悟格物致知之要旨,不由得欢呼起来,惊醒仆人,这才知道‘圣人之道,吾性自足’……默记《五经》之言证之,莫不吻合,著《五经臆说》。
1509年,阳明三十八岁。《阳明年谱》载:“贵州提学副使席书聘先生主讲贵阳书院,亲自带领学生以师礼事奉阳明先生。这一年,阳明始传授‘知行合一’学说,其说具见《语录》中。”
1527年,阳明五十六岁。门人徐樾从白鹿洞学习静坐修炼而来,有禅定的倾向。登上阳明的小船……阳明看了看他,说:“不是本体,哪有方所?就好比这烛光,光无处不在,不能以烛上之光为光。”并指着小船里面说:“这里也是光。”又指小船外的水面说:“这里也是光。”徐樾连连称是。
1529年,阳明五十七岁。一日,乘舟过青龙浦,自觉即将归寂,召随从及学生进来,睁开眼睛看着他们说:“我将要离开世间了。”随从哭泣着问道有什么遗言?阳明先生微笑着说:“此心光明,哪有遗言?”过了一会儿,便安详地辞世了。
初到龙场,导善化民
阳明初到龙场时,没有居住的房屋,只好暂栖于蔓荆丛棘里面,后迁到东山。在仆人的帮助下,借助一石洞(阳明小洞天)构筑了茅草房,暂时作为安身之所。此刻,阳明粮米将尽,于是学习当地居民刀耕火种,干起农活来了。
未开化的古龙场驿,当地居民非常好杀。但因阳明和蔼可亲,反而争相和他亲敬。居民见阳明快断粮了,争相送来食物。阳明到此不久,经努力感化,当地居民和阳明宛如兄弟、亲如一家。阳明又教给他们建造房屋的方法,居民住上了房屋,非常感激阳明。看见阳明还居住在潮湿的洞穴草庵中,大家齐心协力为阳明修了一座非常好的房屋。阳明也很感谢朴质忠实、肯如此为他尽力的乡亲。阳明的学生纷纷前来,请求新建龙岗书院。但思家慕亲的阳明,生活上虽然愉悦,精神上依旧苦痛。有一天,从京师来赴任的老人官员,带着儿子和仆人经过龙场,阳明很想向他了解中原之事,不料第二天,他们已动身离开,后来有人来说,这三人走到蜈蚣坡都死了。阳明听着心里异常凄婉难受。又念他们客死他乡,尸骨无人殓葬,于是带着仆人把他们埋了,并写下情意沉痛怛恻,文词感喟苍凉的《瘗旅文》祭奠死者。
后来,大宦官刘瑾听说阳明没死,于是发矫诏解除其父的职务,让他回乡归养。阳明得知情况,心想一切得失荣辱之心,早已俱亡,只有生死一念尚不能释怀。因此特意准备了口石棺材,等候死神降临。然而日夜端居静默,久而久之,居然胸中洒洒、毫不着念了。
书信交兵,道德感化
阳明到龙场居住了好久,许多当地居民如同神明一样尊敬阳明。不料有一天,思州守官差人至龙场侮辱阳明,谁知由此竟惹动了乡亲的公愤,大家把差人捉住,拳打脚踢,几乎打得半死。差人回思州见守官,便状告阳明怂恿乡亲殴打他。守官大怒,在上司面前极力攻击阳明。思州按察副使毛应奎,特派人到龙场向阳明晓以利害,并令阳明到思州守官面前请罪道歉。于是阳明便修书一封,说明具体情况,毛应奎收到信后,转送给守官看,守官自觉惭服,不再提此事。
这时的水西有个安宣慰使,听闻阳明的名声,非常敬佩,想和阳明交好,特差人给阳明送重礼,阳明丝毫不受、一概谢绝。使者坚持,阳明也只收下二石米与柴炭鸡鹅。事后,阳明写信给安宣慰使,一方面感谢馈赠,一方面正义严词地叫他不要再送礼。水西这地方,朝廷为了方便统治,设有驿传官署。但这时的水西安宣慰使非常想废掉朝廷的驿传,好为所欲为。于是,派人向阳明请教驿传是否可废?阳明回信一封,力言驿传不能擅废,事关朝廷威信,倘若擅废,必获重罪。于是安宣慰使吓得不敢萌生擅废驿传的妄念了。时有水东宣慰同知宋然属下阿贾、阿札等苗族首领忽然叛乱,到处骚扰人民。阳明又修书一封,责备安宣慰使坐视阿贾之难而不讨平,并劝他速讨叛将以赎罪。安氏悚然悔过,荡平阿贾、阿札等,人民得以安宁。
龙场大悟,吾性自足
阳明到龙场,虽历尽艰险、尝尽苦痛,却因此造就了他在中国哲学史上惊人的大发明,使中国思想界顿时兴起了一种新观念。亦即贬谪龙场时,阳明方才发展出他的“王学”思想。
阳明发明新哲学的动机,就是他初到龙场时心里怀的“假使圣人处此,更有何道”这个问题,他总想觅个最圆满的答复。经过澄心静虑、苦求精思,一天晚上,忽然大悟格物致知之理,寤寐中好像有人在耳旁告诉提醒一样。不觉喜极呼跃而起,把他的仆人都吓了一大跳。阳明高兴得几乎要发狂了,他说:“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他将发明的新哲学证之五经之言,莫不吻合。他此时的快乐,非笔墨所能形容。此时,阳明发明的新哲学约有三个要点:一是心即理,理即心。阳明极端崇服信仰此说,因为它已具微妙深邃、形而上学之基础。二是良知。孟轲首倡良知学说,经陆象山推衍发展,至阳明而发扬光大。这无非是说“圣门口诀”的良知人人都有,无须外求。三是知行合一。阳明此处所谓的知,重在事实,要直接去应用,不用玄渺虚漠理上的知。
阳明的学说发明后,便在中国思想界辟了一个新境地。从梁启超等大学问家的评价来看,阳明的学说实在是最合应用的,也非常有真理。
贵阳讲学:知行合一
阳明的学说逐渐由龙场传到贵阳,贵阳提学副使席书听闻阳明的学说后非常钦佩,于是亲自到龙场向阳明请教朱熹、陆九渊学说同异之辨究竟在何处?哪知阳明完全不讲朱熹、陆九渊的异同,却反复地给席书讲他自己悟出的格物致知的道理。席书满腹怀疑,又不好再问他,只得快快而归。
第二天,席书又来向阳明请教,阳明便举知行本体的道理,详细地讲给他听,又证五经诸子之说,无不尽合,席书至此才渐渐知道阳明学说的价值。阳明见席书有领悟之状,又反反复复地讲明,席书才恍然大悟说:“圣人的学问,今天才是眼见为实了,朱熹、陆九渊的异同,各有得失,无需辩解;然而求之自我本心,则自然澄明。”于是席书非常高兴地回到贵阳,告诉时任贵州宪副毛拙庵,极力称赞阳明的学问,毛宪副听了也钦佩叹服不已。于是便开始修缮贵阳书院,带领贵阳的学生,以师礼之道来事奉阳明,并聘请阳明主持贵阳书院的讲学事宜。
阳明也正想把他研究哲学的心得贡献给世人,于是就到贵阳书院来了。阳明这次讲学,最重要的就是阐明自己的学说,实行他的教育主张:一是为学第一在立志,志圣则圣,志贤则贤,不立志,就似舟无舵,似马无衔,其危险不堪设想;二是读书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三是人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过而能改;四是责善朋友,须忠告善道。师虽尊严,亦可谏之,但直不至于犯,而婉不至于隐耳。
大悟:龙场悟道,知行合一
龙场大悟是阳明思想飞升和境界自由的高峰,由此创建心学,提出“知行合一”和“心即理”思想,奠定了其在中国哲学史、思想史上的历史地位。龙场大悟是阳明的“真悟”“自由”之悟。“真悟”是对宇宙世界、心性世界的体察、认知和觉悟,是对宇宙、生命本体的直觉感悟和把握,是“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的感觉体验和体悟。
正德元年(1506年),刚即位的正德武宗皇帝(15岁)将朝中所有大权交给大宦官刘瑾掌管,刘瑾狗仗人势、坏事做尽,朝臣不满,戴铣、薄彦徽等上疏弹劾,揭发刘瑾的性旨罪行,刘瑾知道后把他们统统关进大狱。刘瑾当权后,朝廷一片白色恐怖、人人自危,王阳明挺身而出,为救戴铣、薄彦徽等而据理力争。结果惹怒刘瑾,被当庭重打四十大板,再投入大牢,然后贬谪到贵州龙场驿做驿丞。
阳明在龙场潜心修习,继而大悟。之后,被朝廷起用,先迁庐陵知县,后得朝廷重用,一举平定在江西拥兵自重的宁王朱宸濠叛乱,仅耗时三十多天,后封新建伯。这在阳明的事功上是浓墨重彩的一笔。至此,立德立功立言的阳明形象便血肉丰满、鲜活了起来。
王阳明思想见解
王阳明是中国思想史上心学的集大成者,又是杰出的教育家、军事家、文学家和书法家,他的思想主张,内容极为丰富,包括政治、哲学、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
其主要观点有:一是心即理。阳明继承陆九渊心学思想,扬弃程朱理学,将形而上的天理内化为主体性的人心,建立起以“心外无理”“心外无物”“此心在物即为理”共同构成的“心即理”的心性主体论。
二是知行合一。阳明针对正统理学向外穷理的致知论和知先行后说所造成的心与理为二、知与行为二的弊病,提出“知行合一”的功夫论。阳明认为知与行并非纯粹思辨的抽象概念,而是必须时刻切实体履的身心之学,既是对生命本质及其价值的深刻洞悟和体认,又是活生生的人本智慧的、人文风范和亲切具体的生命或生活实践活动。
三是致良知。阳明晚年用“致良知”概括其全部学说,认为“人人皆有良知”,致良知“须在事上磨炼”,即尽心知性、成了圣人。四是凡圣平等。阳明把人的评价尺度缩小到“良知”上,认为致良知的主动权在个人手里,凡圣之间只一步之遥,若能致良知,即使愚夫愚妇,同样做得圣人,正如“满街都是圣人”的论断。由此可知阳明心学是真正讲求知行合一、内圣与外王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