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惠婷华老师写得文章,我有不同的看法,想对她说一些话,发现文字还挺多,那就当我今日的简书内容吧!
婷华的文章内容是这样的:孩子不小心把手机掉进了水里,然后手机坏了,下面是她们母子俩的对话:
“现在,手机坏了,不能用它打游戏听故事了。”我对小家伙儿说。
“那就不打游戏了。”小家伙儿镇定地回答。
“是不是说过手机这些电子产品怕水,一进水就坏了?”
“我不记得你说过。”
“好吧,那现在知道了吗?”
“知道了!”
其实到此结束,母子俩的对话还算合适,当然这里面我还是一如既往地缺乏共情,我没有意识到小家伙儿心里有一些难过与害怕。更关键是我又加了一句“这下子不能玩游戏了,正好最近玩得有点多。”这句话一下子刺激到小家伙儿了,“你们两个人,全都攻击我!我不理你们了!哇……”小家伙儿一边控诉一边大叫表达自己的愤怒,可能还有难过与害怕。
————————————
接下来,婷华认为自己那句话不合适,有抱怨责备的成分,后来孩子知道自己错了,跟她道歉,她也向孩子道歉:没关注到孩子害怕的情绪。
我想说:你已经做得很好啦,还反思什么?
假如你俩大人都没把这事当回事,你也没说那些话,对孩子有什么积极影响?
可能孩子觉得掉了手机也无所谓,也不会学到“下次要小心”,可能也不会道歉,等等。
他看到家长的反应,意识到自己犯了大错,当然这些对他的小心灵来说已经受到了重撞,他已经害怕了,开启了防御模式,“那就不打游戏了”。你随后的话“这下不能玩游戏了,正好最近玩的有些多”,让他认识到了不良后果,同时也确认了事实的严重性。这些是他应该承受的,也是人生中必然要经历的。
如果没有这个经历,他害怕后发现,你们并不当回事儿,那会想想是什么样的结果?可能他会认为自己害怕的情绪是多此一举。依次下去,以后也就没有什么让他害怕的了。同样,他也学不会谨慎,很可能会以自我为中心,别人都应该来“适应我,谅解我,关注我的感受”,这个对以后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以上仅限个人观点!
补充一些内容,物极必反,被忽视的孩子和关注太多的孩子,都不好。
被忽视的孩子不知道爱、合作是什么东西,一旦面临困境,就会全力以赴,往往忽略别人的善意,甚至不信任别人可以帮助自己。可能认为世态炎凉,社会无情,自己也应对社会有相应的无情,可单个人的力量在大社会面前是弱小的,于是他们总是及怀疑别人,有难以相信自己。
然后,被关注太多的孩子,有可能认为自己的愿望就应该被实现,犯错就应该被原谅,甚至认为不需要努力与贡献,就应受到重视。可能发现自己不再是注意的焦点,就会惊慌失措、患得患失。
一切皆有度,把握度,需要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