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之致澄弟(1)【1153】2024-11-7(2)
致澄弟
咸丰九年1859十月初四日
澄侯四弟左右:
十月初二日沅弟到营,得闻家事之详。近日婚嫁两事皆已完毕,江南老名士可少休息矣。
吾于二十八日自黄州归,解奉寄谕(所传递的皇帝的谕旨),以湖北大举征皖,恐其驱贼北窜。吾细观湘勇柔脆,实南北征。一渡淮水,共食麦面,天气苦寒,必非湘人所能耐。拟于日内复奏,陈明楚军所以不能北行之故。湖南樊镇一案,骆中丞奏明湖南历次保举,一秉至公,并将全案卷宗封送军机处。皇上严旨诘jie查(下旨要求严查),有“属员怂恿,劣幕要挟”等语,并将原奏及全案发交湖北,原封未动。从此湖南局面不能无小变矣。此间进兵大约在十月底。
余身体平安。惟目疾久不痊愈,精神意志日臻zhen老态。所差堪自信者,看书看稿犹能精细深入。每日黎明即起,不敢隳hui(破坏)祖父之家风,足以告慰。余详九弟信中,顺候近好。(草于巴河军次)
评点:樊镇一案
早在咸丰四年,曾氏攻下武汉三镇、挥师沿江东下的时候,在对付太平天国这事上,便有了一个战略性的思考,即稳打稳扎,步步进逼。太平天国的都城天京位于长江下游,曾氏认为要围天京,必须从上游入手。湖北。江西,安徽,一省一省地打下去,最后再打天京。现在,湖北、江西经过五六年的艰难困苦,终于全面肃清,下一个全力对付的便是安徽省了。洪秀全也知道巩固上游对他的“小天堂”安全的重要性,江西、安徽两省他都予以高度重视。江西战场的主帅委任的是石达开。石达开一直是曾氏的劲敌。正因为石达开本人及其部署的英勇善战,才有对曾氏而言极为不顺的江西经历。出于种种原因,石达开及其二十万太平军脱离了洪秀全的体系,成为一支没有根据地的“流寇”。石部已失去对曾氏及湘军的威胁。现在,曾氏及他的亲密战友胡林翼所要全力关注的便是安徽省了。
安徽是长江中下游各省中最为贫穷的省份。皖北受北方风气的影响,民风素来强悍。贫穷则不畏死,强悍则易起械斗。于是,当太平军揭竿而起的时候,皖北此时也闹起了捻乱。咸丰五年,私盐贩子出身的捻军首领张乐行,在家乡安徽雉zhi河(安徽亳州市涡阳县治,在雉河入涡河之口。亳州、宿州、蒙城三城之间)召集赣、鲁、苏、皖四省万余捻军会盟,被推为盟主,自号大汉永王。咸丰七年接受太平天国领导,被封为沃王。于是,在安徽,与朝廷对抗的,除太平军外,又多了一个强悍的捻军。领导太平军的英王陈玉成,是太平天国后期最为杰出的军事将领。此人不仅会打仗,且对天国忠诚。他建英王府于安庆,以安庆作为安徽战场的总指挥部。朝廷派在安徽作战的正规军队,一为漕运总督袁甲三的部队,一为内阁学士胜保的部队,还有一支即安徽巡抚翁同书的部队。这三支部队根本不是陈玉成、张乐行的对手,广阔的两淮大地,大部分是太平军、捻军的天下。
当曾氏已获准不入川后,胡林翼便和曾氏详细制定了“规复皖省”的军事计划,并将这个计划上奏朝廷。老九、老幺相继来到巴河会晤,商讨的正是这个用兵计划。不料,半路杀出一个程咬金来。
原来,胜保、翁同书对付不了皖北的捻军,他们希望朝廷命曾氏的湘军北上河南,在光州、固州一带截断捻军北区的道路,并在那里担负与捻军作战的主力。胜保、翁同书及其正规军队的无能,早已为曾、胡所瞧不起。北进河南,又打乱了业已制定的“规复皖省”的用兵计划,曾、胡都不能接受这个建议。于是,曾氏与官文、胡林翼会衔上奏朝廷。一面说明,若捻军北去,则成“流寇”,不必过分在意;一面再次阐述规复安徽对攻破金陵(江宁的古称)的重要意义,及拟四路进军安徽的计划。为方便读者了解曾、胡的这个极为重要的部署,我们来摘抄该奏章中的一段话:
“臣等窃以为,欲廊清诸路,必先攻破金陵。全局一振,而后江南大营之兵可以分割数省,其饷亦可分润数处。欲攻破金陵,必先驻重兵于滁、和,而后可去江宁之外屏,断芜湖之粮路。欲驻兵滁、和,必先围安庆,以破陈逆之老巢,兼捣庐州,以攻陈逆之所必救。诚能围攻两处,略取旁县,该逆备多力分,不特不敢悉力北窜齐、鲁,并不敢壹意东顾江、浦、六合。盖窃号之贼,未有不竭死力以护其根本也。现拟四路进兵,自江滨而北。第一路由宿松、石碑以规安庆,臣国藩亲自任之。第二路由太湖、潜山以取桐城,多隆阿、鲍超等任之。第三路由英山、霍山以取舒城,臣胡林翼亲自任之。先驻楚皖之交,调度诸军,兼筹运转。第四路由商、固以规庐州,调回李续宾一军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