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高原的古往今来——《吐蕃王朝卷》
渐入西山难再起——赤德松赞的忧困
独尊佛教
自从以娘 • 定埃增为代表的僧相掌权后,吐蕃王室对于佛教的扶持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天竺的高僧成为了吐蕃王室的座上佳客,无垢友、杂那色那、牟噶拉为代表的一大批高僧入蕃讲学,吐蕃佛寺的建设再度掀起了一个高潮,大量佛寺在这期间创建、改扩。这些新修、扩建的寺院,其规模均不逊于山南的桑耶寺,吐蕃也出现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景象。
藏文史书中有这样一个传说故事。赤德松赞在摄政初期,尚在幼年后,一次他对僧相说:“我是吐蕃最大的王,我要修一座特大的寺庙,要建的像太阳那么大”。娘•定埃增告诉他说:“太阳的面积有五十一甸,此间西藏的全境也容不下”。赤德松赞又说:“那么修一座月亮那样大的”。娘•定埃增又告诉他说:“月亮也同太阳相似”。赤德松赞最后说:“那么我们就修一座星星那样大的吧!”娘•定埃增告诉赞普说:“星星的面积有十八俱卢舍”。也不知道,睿智的僧相是如何测量出太阳和星星的面积的。不过,赤德松赞最终下令按照僧相所言星星的面积,修建一座大寺。最开始这座史无前例的大寺准备修在北方的牧场之上,但大臣们劝他,“如果修在北方牧地,日久寺庙将趋荒废”。于是,王臣们共同决定,在拉萨南郊热马岗修建,这便是驰名中外的的杰德噶琼寺。
杰德噶琼寺落成的大典上,赤德松赞亲自主持了寺院落成的盟誓大会。这种由赞普亲自召集的盟誓大会,在之前的历史上,一般只用来确定赞普的地位和召集各地首领前来讨论国家大事,因一座佛寺落成而召集盟誓大会在吐蕃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盟誓大会上,赤德松赞颁布诏书,并刻立石碑。明确了吐蕃王室对于佛教的尊崇律令。
第一,再次明确了佛寺的供养制度,据说在赤松德赞晚期,吐蕃赞普频繁更迭的几年中,桑耶寺供养中断,寺庙庭院毁坏,殿堂鸟粪污垢满地。更有甚者,僧舍门框也被盗走,赤德松赞看在眼里,痛在心中,立即下令恢复该寺的供养,王妃也带头献出了7克青稞。(克:藏语容量单位,每克约为汉秤25至28市斤)
第二、王室成员出家为僧。为了表示对佛陀的虔诚信奉,赤德松赞毅然将未来继承赞普王位的长子臧玛送进寺庙,皈依佛教,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还决定以后的赞普子孙从年幼者到执掌国政者,都要依佛教高僧“善知识”者为师,尽可能多地学习佛法。太子、新任大臣及妃嫔的选立都要在立誓信奉、敬崇“三宝”的人中考虑任命。
第三、优待僧侣。赤德松赞规定:“诸出家僧侣不得送予他人为奴,不得强行压制,不得列于俗人行列而加以诉讼,不让他们做体力劳动,并由我给予他们以尊崇的地位。”还规定:“凡有佛、法、僧三宝的地方,所需的供养均不得减少。
除此之外,他提高了僧人的社会地位。《贤者喜宴》中记载了参与盟誓的人员名单,排列顺序为第一列是三位王妃,第二列是小邦国王,排在第三列的是大小臣子。 其中臣子位列中,排前两名的两位僧相贝吉云丹和娘 • 定埃增,其后才是吐蕃大相没庐•赤苏燃木夏等六人。从官员名单排列可知,两位僧相的位置已在百官之上,这种官阶安排的用意,除了保证对于佛教的支持外,也可能是出于平衡大相权威的考虑。
赤德松赞还十分重视佛教经典的翻译工作,就像我们之前提到过那样,他成立一两位钵阐布为首的翻译校对机构,将所译的佛经送交钵阐布审定,编著《声明学要颂二卷》和《翻译名义集》来规范全国译经的用词和格式,使译成的佛经便于吐蕃民众理解。这种规范的佛经译成后,为国家印经院刻经印刷同行全国奠定了基础,赤德松赞所做的文字厘定工作,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书同文”的效果。经过厘定后的佛经,质量上得以显著提高,不但在吐蕃全国寺院广为流传,就连吐蕃占据的沙州(敦煌)等地,也流传甚广。本世纪初,敦煌藏经洞出土的藏文典籍中,便有大量的赤德松赞时期的佛经译本。
上一节功勋卓著的隐身人(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