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晚,第30届中国电视金鹰奖组委会于微博披露此次投票活动中,存在恶意“刷票”行为,并开展了清票行动,部分候选演员票数因此变化较大,引发网友争议。诚然,此次清票行动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评奖的公正性、杜绝数据注水,但难以摘除"哪里有投票,哪里就有刷票"的本质,虽治得了金鹰奖刷票这个标,但治不了"网络刷票"的本。
网络刷票现象盛行,究其根本是商人逐利和监督缺位的二元对立。一方面,监督缺位导致惩戒程度过轻,教训过浅。刷票人在可预见的范围内不必为刷票行为担负责任,这容易培植一种"反正也不会如何如何"的心理安全感,不利于养成对规则的敬畏,反而容易助长肆无忌惮地挑战公共秩序的行为。另一方面,由于各大选秀节目、竞赛等投票的兴盛,助推了网络投票的兴起。不少唯利是图的商家瞄准投票结果能给被投者带来利益这一商机,形成了电商平台"网络刷票生意商家"门庭若市的盛况。
金鹰节此次针对"刷票"行为而展开的清票行动当然要为之叫好,但是在欢欣鼓舞的同时,也必须看到它的局限所在。一次清票无法对"网络刷票生意"形成真正的约束力,网络刷票商家依旧我行我素,网络投票数据注水现象依然大行其道。这是当下网络反刷票的局限:个案难以转换成具有普适性的方式。当"金鹰热度"过后,公众的注意力被新鲜事物转移,网络刷票机制仍然运行。解决一个金鹰网络刷票事件不难,但是要形成一个长久、可持续、成体系的反刷票机制仍然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因此,要想营造一个天朗气清的网络投票环境,只有跟相关的惩罚制度捆绑在一块才能生效。惩罚的魅力不再于多严厉,而在于不可逃脱。对于投票组织者而言,与其过高寄望于被投者的自律,不如引入第三方的监督。倘若被投者是刷票者,参与投票的是刷票者,结果获利地还是刷票者——单方面监督的局限,使得网络投票很难形成井然有序的环境。
总之,"金鹰清票"的"治标"行为应该被呵护,更应该被良好地收集和使用。如何让"反刷票"不仅再一次金鹰奖中短暂爆发,更成为常态化的涓涓细流?这是每一个人都应该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