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为一部耽改剧,陈情令既不是其中最好的一部(知名不知名不能做为优秀的作品的评价标准),当然更不是最差的,就综合水平来看,至少可以在及格和良好之间上下徘徊。
做为一名非原著粉、非动漫粉的普通观众,当我点开《陈情令》的播放按钮时,已经是剧集热度的余波都很微弱的时候了,起因是有三个性格脾气、观影习惯、审美情趣都迥异、年龄横跨70-90后的朋友,前后脚的向我推荐了《陈情令》,让我觉得这部一直挂在腾讯首页置顶,却被我潇洒忽略的剧集应该拥有点开一看的价值。
剧外闲篇
我看剧观影一直坚持没有烂到一无是处的作品,也不存在完美无缺的创做,一部作品从酝酿到放映,要跨过无数道障碍、经历无数种可能性,创作者需要做的就是排除万难,在万千可能性中寻找到最好的那一种。然而看在观众眼里,不同的喜好之间都不一定有可比性,更无高低贵贱之分,在投入热情观影之前,可以略带抽离的冷静观看,细细品味,比仅仅喜欢看再向前一步,再看深一点,这种辨别思考的过程,算是我看剧的最大收获。
所谓耽改剧,是由耽美作品改编,耽美原意是沉溺于唯美浪漫的事物,十九世纪发端于西欧的唯美思潮,在日本已经发展壮大成为文学、漫画的支系,在中国多指boy's love(应该没有专属中文名),在许多原创文学网站开辟特定专栏,其中不乏文笔优秀、立意深刻的作品,比如《镇魂》、《成化十四年》等等,当然也包括陈情令的原著。
大部分受追捧的耽美小说还会有二次创作,以原作为基础进行同人、漫画作品的延伸创作,写原著未尽之意,画文字不能传达之情,同样追求唯美浪漫的观看体验,这些创作者来自五湖四海,寂寂无名,但凭借着为干瘪的文字插上想象力的翅膀,同样受到耽美爱好者的欣赏,也曾有网友深情称赞过镇魂的创作过程:大意是各路英雄豪杰齐聚一堂为郭襄的生日献上一场旷世烟花,事过之后又遁入山林草泽,杳无踪迹。
寥寥数语足见由衷的喜爱,在此前提下,影视化更为艰难,毕竟珠玉在前,稍有不慎就会落入魔改的陷阱。
魔改、耽改
我没有统计过耽美作品的读者群年龄和性别,但根据网络文学与原创网站的发展时间轨迹,年龄应当集中在80-00后,假设男女各半,是什么让他们不约而同的追捧呢?
这原因千人千样,但是对比热度高的几本原著至少可以得出其中一个结论,精神内核的真、善、美依然是绕不开的,尤其耽美的原意便是追求极致的唯美,只是表达这内核的手法途径各不相同。
而作为烂剧重灾区的耽改剧,其失败的原因大致也可归类,一是魔改剧情,与原著相去甚远失了神韵。二是镜头设计、细节摄制粗糙影响观感,三是剧情逻辑漏洞百出,角色设计刻板幼稚,性格扁平化,这也是剧集最致命的缺点。前两点在《镇魂》中一览无余,好在主要演员的表演真挚精彩,多少挽回了原著形象。同为耽改剧的《成化十四年》不幸占据了第三点,无论是推理部分还是感情部分,都显示出了某种低智的倾向,导致感情刻画流于表面,人物塑造也就自然跟着油腻起来,失去了原著美的精神气质。
无论是市场需要,行业生态,还是对青少年观众群的保护,抑或是捍卫传统文化精华,都不能够解释上述制作的失败。在种种旷日持久的失败尝试中,逐渐形成了创作者、书粉、普通观众之间巨大的不信任感,耽改剧也成为了烂片代名词,在影视化领域中发展的似乎更加艰难。
留白之美
《陈情令》的成功,固然有暑期档天时的加持,但也不能仅仅归因于时运,更应该得益于制作的取巧。
首先是忠于原著的改编。《陈情令》完整保留了故事架构与情节主线,为了使剧情节奏更紧凑,略微删减冗余支线末节,且在道具布景、角色设计方面贴近原著精神气质,赢回了大批挑剔的原著粉丝,在开播之初开启了评分的逆袭。
其次就是留白。对于耽改剧来说,感情呈现是最需要技巧的,如何将男男之爱呈现的自然、隽永,还要表达出唯美的意境,同时考虑非耽美爱好者的观看体验,这在当下的耽改剧大语境下几乎是送命题。
然而陈情令原著的仙侠背景、携手除恶的剧情设计和角色年龄设置,无一不为感情塑造乃至升华提供了天然沃土,无需更多花俏的言语动作,即使不言不语,少年时代若有似无的倾慕,青年时代心意坚定的共同进退,已经不言自明,更遑论谙熟剧情的原著粉们的自行脑补。
在普通观众眼里,陈情令在感情线塑造方面的点到为止,乃至开放式的结尾,甚至烘托出几分高山流水的相知相惜。一切在将说未说之间,又默契的已经心知肚明。
无论是无心插柳还是有意为之,这种留白给陈情令的整体效果加持了一分意蕴悠长的美感,暗合了剧名“陈情”,也修饰了部分剧情与摄影细节不够精致的瑕疵。取巧之功在于不着痕迹的自然之美,剧集之内并无“卖腐”的痕迹。
曲终人不散
《陈情令》的成功是剧集综合素质的功劳,剧情逻辑自洽、摄影效果优美、人物性格丰满鲜明,服化道中规中矩贴合原著,与一干年轻演员的表演相辅相承。
不能说这与之前耽改剧失败经验的总结毫无关系,更不应因耽改的身份忽略剧集制作的诸多闪光点,作为观众更希望这只是国剧制作的又一个良好开端,而不是昙花一现。
这部剧放在全品类电视剧中大致可以排到中平,放在耽改剧范围可以算作颇有突破的代表作。
而电视剧作为20世纪后半叶才逐渐发展起来的大众娱乐手段之一,于一个时代的文化气象来说,占比应算微小,离能够承担时代文化精神这个目标就更加遥远。
目前它能做到的,是在推陈出新的制作理念、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下,不断涌现普适大众的各具风格的作品。百年之后,后人回头再看,才能在林林总总的文化具象之间品一丝味道,我们应当思考的,是能够留下什么,总不能是言不由衷、三观违和、逻辑混乱、情节幼稚吧。
不要过度的毁与誉,但求冷静的品与鉴,在此期待下,真的希望“曲终人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