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这里上演了几十年的择校热,印度用一部影片呈现了出来。
原来,印度也和我们一样,为孩子选择好学校,也跟我们一样为了上个好一点的小学要彻夜排队领取报名表,也跟我们一样有死贵的“学区房”,也跟我们一样要抽签摇号,也跟我们有一样有面试培训班,也跟我们一样作弊造假材料证明……
原来不止中国家长焦虑“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啊……
《起跑线》是一部现实幽默诙谐的教育题材电影,电影出场是在主人公拉吉的婚纱店,拉吉是该店的老板,他为一个要出嫁的胖女孩选择婚纱,说话漂亮、头脑灵活,感觉有点滑头滑脑,但是夫人一个电话,他立马丢下手头的生意,马上回去,接上夫人去为即将上学的女儿考察学校。
原来拉吉是裁缝出身的生意人,住在旧街市,靠个人不断打拼奋斗成为中产新贵,他自己没有受过很好的教育,他妻子米塔会讲英语,虽然,日常生活中也不讲英文,但因为怕女儿“进不了好的幼儿园,就进不了名牌大学,去不了好的公司上班,接触到坏孩子,将来会吸毒……”煞费苦心,为了让自己的女儿能去最好的学校读书,几经波折。
他们买昂贵的学区房,他们开酒会邀请“富人圈”朋友,他们送女儿到幼儿园受学前教育,他们自己也参与培训学习。然而一系列忙活以后,还是没有能被名校录取。当他们去质问培训学校负责人时,得到的回答居然是“也许他们嫌弃你是个商人”。这感觉不是一所学校招学生,而是在选秀,要考虑家庭出身。难怪寒门出贵子总是很难。
于是拉吉走后门、送钱(没敢出手)请求朋友帮助都走不通。当他们无意得知自己梦寐以求的理想学校有照顾穷人的慈善名额,于是开假证明造材料,又因为要家访考察,他们假扮穷人生活到贫民窟,拉吉去工厂打工,米塔也要学习穷人的处事之道,终于得到进入名校的机会,又因抢了真正穷人的名额而良心受到谴责,他以给公立小学捐助、改善教学环境的办法进行自我救赎。
印度电影真敢拍。名校穷苦出身的女校长,在公众面前义正言辞,不过是伪装,其实是唯利是图的生意人,她并不想真正招收穷人的孩子进到学校,因为心知“他们付不起学费”。拉吉一针见血地指出“教育在她眼里已经成为生意”。
特别有意思的是会场有人欲鼓掌,显然是认同拉吉的说法,但被旁边的人一把拉住,这说明,通过造假以贫困生名额进入名校的不止拉吉女儿一人,也说明凭拉吉一人难以对抗这个社会风气。他选择了让女儿退学,转去公立学校跟在贫民窟认识的朋友的儿子一起读书,也完成了他作为一个“正直的人”的回归。
虽然,我觉得电影最后拉吉的演讲是个败笔,政治性太强,感觉有点特意为之。这在中国的可行性不强,或许这正是印度电影要张扬的东西,那就是主人公总是带着人性的光辉,总会蜕变成最好的典范。
还有一个同样烙上好人光辉的是穷人希亚姆,他不仅帮拉吉解围,还热心帮他找工作,他的妻子也带米塔融入当地的生活。为了帮助拉吉,他甚至不惜用“碰瓷”的办法为拉吉的女儿换来学费。当抽签入学的名单上没有自己的儿子,他哭起来,可当儿子问他“我们的运气是不是很差”时,他却说:“不,他们不录取你是他们运气不好!”
虽然贫穷,因为内心的富足、自信和让下一代受良好教育的渴望却不减分毫。起跑线不仅仅指阶层和金钱,更重要的是孩子父母的品质。有希亚姆这样的好爸爸,也让观众相信他们的下一代、他们的未来,一定不会差。
虽然,对其“碰瓷”来为拉吉的女儿换来学费这个情节,我还是觉得不可思议。拼上自己的生命来为一个刚刚认识的朋友女儿换学费,印度人真的有这样佛一般的好人?
两年前,北大的刘媛媛一篇演讲词《寒门贵子》风靡一时,这世界是不公平的,有的人一出生就含着金钥匙,有的人一出生就是寒门,甚至连门都没有。但这世界确实存在所谓的起跑线,那就是一个正直的父亲,一个明事理的母亲,一对恩爱的夫妻,一个和谐的家,就是孩子的起跑线。
“最好的学区房,是家里的书房”,父母的品行,是比最好的学区房、比名校更重要的起跑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