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曾写字的地方】
2020.04.23,第26个世界读书日。
在上周考虑下一周要写些什么的时候,翻翻日历,正巧今天是世界读书日,不如借此出发写一篇随笔。想借此谈谈书籍对我的意义吧,其中的有些部分或许你会感同身受。
“我独处时最轻松,因为我不觉得自己乏味,即使乏味,也自己承受,不累及他人,无需感到不安。”——周国平《风中的纸屑》
读一点书,是我学习以及消遣的爱好或手段。
受疫情的影响,我获得了一段长长的空窗期,或独处期。除亲人外鲜少与其他朋友面对面有所交流,相信各位也是一样。我们被建议尽量地待在家里、减少外出,因此许多活动没有办法像平时一样如意地进行。
不过另一方面,有大块头的时间被腾了出来,自由使用。
我会选择用来看书的,实际上也是如此。自己身边不乏优秀的人,我对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广泛的阅读量感到惊讶,报以欣赏。同时也在不断地进行阅读给自己充电,向更优秀的习惯学习。目前选择去看的书大多是文学性更强一些,涉及专业知识的书籍也在极缓慢的吸收着、消化着。前者让我更广泛,后者让我更精通。我需要精通,同时也在乎广泛两年前浏览网页,无意间看到“世界各国家人均阅读量排名”诸如此类的新闻。虽深受处于前列排名阅读量的触动,却未细细思考,急急为自己定下“年均40册”的激进目标。
当时只觉开卷有益,每看完一本还得意洋洋、沾沾自喜地从书里抽出一两句话发表到社交空间上,也不知道是为了博得别人的认同还是向朋友圈秀肌肉。
那年最后我看了26本。就连这一“年终报告”也二哈哈的发到朋友圈里面。不久前重新翻看当年书单,只觉羞臊万分:
其中大部分书的质量,实在不值得一吹捧啊!
所幸近两年在对书的选择时考虑的比较严格,买下的书大部分也看下来,能够嗅察品味在变好(如果以所谓的标准评判),但仍有很大空间。开卷有益这一说法现在我不做判断,不过现在让我去选择,我会更加注重书的质量。两年前我同样对名著只道寻常,现在只觉“真香”。名著还是名著,我不再是那个不怎么看名著的自己罢了。
读一点书,我自己倾向于木头做的。
其实也在无数个看书看得眼睛酸痛、脖子僵硬的晚上浮现没由来的联想:“要不要选择去看电子书?”电子书小巧轻便,并且如果保证较多阅读量的话,平均下来成本是要比纸质书低不少的。
一次次的犹豫心动,在一次次手指与纸张摩擦过程中烟消云散。
从近来上网课的情况来看,我十分抗拒整日整夜的跟各式各样的屏幕打交道。如果连这点乐趣也要通过屏幕来实现的话,我会有些抗拒。当然了,一些浅度的事情,统统交给屏幕。有深度思考的东西,我会交给这种木头。
读一点书,我自己倾向于用眼看的。
是有很多听书类的软件吧,一个好听的声音几个小时就能为你浓缩一部书的精华。这种方式确实高效且节省时间,是划算的。我不排斥,但这种方式不太会成为我自己的第一选择。虽然我现在只需要操心学习方面的问题,不过当真正步入压力、投入更激烈的生活中时,我希望我的答案是没有变的。身处一个时时要求效率的情境中,我倒很是愿意做些低效的事情。大概因为我坚信这绝不低效吧,虽然普遍意义上看似如此。
拜这段自由时间所赐,这一年到目前为止对自己看书的速度和质量是满意的。当然读书有娱乐性的一面,不必时时刻刻苦苦与作家们推心置腹、上下求索,偶尔图一乐儿解解馋,很知足。读书是我需要的技能、有墨香的木片以及眼睛的死党。当读书真的渗透到日常的生活中、成为一种习惯时,无所谓形式、也无所谓世界读书日是哪一天了。
它值得是每一天,但读无妨。
“字数原因,无意写的十分冗长,仅代表个人观点。部分观点可能有失公允,请谅解并欢迎指正。小曾写字的地方主要在推一些书评,而这篇推送部分解释了小曾这个人的看法吧。”
关注微信后台回复 2018/2019/2020 获取小曾的年度书单!
“看看书,总没坏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