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半生在混沌中跌跌撞撞,遗憾与不甘如影随形。而今决意重整人生剧本:走出惯性的舒适圈,在挑战中舒展生命维度——既是为两个孩子树起向上的灯塔,更是为了不辜负内心的渴望,让家盛满温柔,让后半生能坦然与时光对坐。
那是周五晚九点多,高二外宿的儿子还在教室晚自习。原本约定次日家长会后接他回家,却因心疼他想家的眼神,临时和丈夫商量:今晚就把孩子接回来吧,哪怕明早再跑一趟学校——我们想把“等待”换成“奔赴”,在亲子关系的账户里,存入一笔温暖的惊喜。我甚至在脑海里预演他推开门时的表情:或许会愣神,或许会笑,那瞬间的光亮,该是对父母之爱的最好回应。
直到丈夫发来微信:“告诉你一件不好的事。”附上的平板照片,让我的呼吸都轻了半拍。可奇怪的是,心底竟无预想中的波澜——那些从初中延续至今的电子产品拉锯战,那些“为什么要买手机”的追问与反问,此刻都化作一声叹息。比起质问“为什么是平板”,我更想知道:这个日渐高大的男孩,藏在沉默背后的真实想法是什么?
陪小宝迷糊入睡时,朦胧间瞥见房门处的剪影——是儿子回来了。在他温和地打招呼、转身洗澡的间隙,我坐在沙发上理清思绪:此刻需要的不是“教育者”的姿态,而是“倾听者”的温度。待他出来,我轻唤他坐下,用尽可能柔软的语气说起今晚的初衷:“本想给你惊喜,却没想到收到了‘惊吓’。”他尴尬地笑,我顺势问:“为什么选平板而非手机?”“看课用的。”他的回答简短,却让我捕捉到一丝向上的心意——原来他并非全然懵懂,那些藏在叛逆表象下的,或许是想变好的笨拙努力。
我忽然红了眼眶,说起前两天他接电话时的烦躁。沉默片刻后,他轻声坦白:语文课上被抽查背诵,因没完成而当众卡壳,难堪与焦虑像藤蔓般缠住他。我轻轻拍他的肩:“这种滋味确实难受,但你要记得,别人的目光只是 短暂的影子,你才是自己人生的主笔。那些让你窘迫的时刻,或许正是破茧的契机。”
这时,丈夫洗完澡出来,我们三人紧挨着坐在沙发上。丈夫的语气里没有苛责:“不是要控制你用电子产品,只是高三在即,自律才是自由的前提。也许高三也会照常双休,学校不会补课……”儿子认真点头:“其实双休没补课也挺好,能自己安排节奏。”没有预想中的争执,只有暖黄灯光下的轻声交谈,像溪水漫过石子,带走了隔阂,沉淀下理解。
这段日子深刻懂得:夫妻关系是家庭的定海神针。当丈夫的体谅化作春风,我的情绪便有了栖息的枝头;当我们以爱为锚彼此支撑,面对孩子的问题时,便能放下焦虑的绳索,以平等的姿态共寻解法。那些心平气和的对话里,藏着比“教育”更重要的事——是爱,让我们成为彼此的镜像,照见成长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