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很多时候,景点一经电影的点染便成了背包客的目的地和所处城市的招牌与名片。但我知道这里一定不会,虽然《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将奥斯卡的多项大奖收入囊中,它还是不会。这里不是景点,它没有美景美色,只有横流的污水、成山的垃圾和由无数蓝色塑料支撑起来的烟火小屋,它的名字叫“达哈维”——亚洲最大的贫民窟!
当电影众口相传的时候,我曾经不无炫耀的和朋友们说,“嘿,电影里的那片贫民窟我去过很多次……”。说罢内心一片凄凉,那些缭绕在我眼前的如烟往日蒙太奇般地浮现又散去,我抓不住一个完整的回忆,却能够听到缕缕飘荡、恍如隔世的喧嚣声音。那些激烈的、油腻的味道我也能闻到,似乎就在刚刚的清晨,我从那里走出来,而再转身时,却已雾气重重、辨不清模样。贫民窟,未去时觉得它神秘、昏暗;但走过之后呢?这种感觉已经无法用言语说出来,它就像一幕大剧的背景,凄凉、刚冷、执拗,线条粗犷、百味杂陈,却又色彩斑斓!我走近它,像是穿越一道隔世的屏障,屏障那边是充满了未知的奇趣世界;而当我出来时,心头已盛满了无限的感伤和羡慕。感伤这里生活的窘迫以及与周围豪厦的悬殊对比,羡慕充斥着每一个角落的自在气息和悠闲味道……
达哈维位于孟买机场附近。印度的交通状况不好,前往机场的路经常堵车,有时候为了赶时间,我们常常从这片贫民窟的一角斜插过去。其实不仅仅这片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贫民窟,孟买从城市到近郊,贫民窟大大小小散落着两千多个,如同战时的攻城部队,把这个城市团团围住、并不断向纵深挺近。和贫民窟一起包围这个城市的还有垃圾,巨大的垃圾山是城郊的边界线,而小型的垃圾山则散乱在不同位置。流水渠被垃圾浸泡成了半凝固状态,臭是正常的味道,只有极度的恶臭才会对鼻腔产生刺激。这就是孟买,这就是影片里辛苦劳作的人们或快乐忧伤或纵情歌舞的集散地。
孟买的每一处砖土都掺杂着记忆与现实的血泪交错,贫民窟也不例外。不同的是,你无需哀伤或同情,即便是褴褛的乞丐,也有着最祥和的笑容,即便是捡拾垃圾的妇道,也裹着最浓艳的莎丽。这是奈保尔的孟买、甘地的孟买、马克吐温的孟买,是古老文明在污浊泥泞中处处传承的奇异现象。
二
我不止一次地走进贫民窟,又或者说,走进这座城市文明的边缘,走进它灰蒙蒙的色调里。我端起相机指挥着一群群脏兮兮的孩子摆出各种POSE,成人们倚着门看过来,脸上都是甜美的微笑;我在傍晚的炊烟里走进来,咖喱与米饭的香气从每一个棚子里扑出,那是异乡家的味道;我淋着雨水匆匆从这里经过,看被打湿的莎丽花一样地盛开,美艳动人。没有人甘于贫穷,但这里的人们在奋争的同时始终平声静气、温和地接纳与奋斗,这或许是宗教的力量,而更多的,则是对古老的种姓传统的默认。
种姓,这个词语无法回避,它让富人更加富有、穷人更加认命;它诞生于印度浩淼的历史长河中,满载着倨傲与屈辱、富贵与贫瘠,无断代地传承和延续……
一切,都要从公元前1500年说起。这一时期,喜马拉雅山这边的古中国正处于商代的大一统中,开创了天文历法、甲骨文字和青铜器锻造的早期辉煌;这一时期,古埃及的医药学迅猛发展,香水工艺问鼎全球;这一时期,古巴比伦统一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汉穆拉比法典》问世;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源于南俄大草原的雅利安部落经伊朗、跨兴都库什山脉侵占了印度西北部,落脚五河平原,在部落的纷争中逐渐与当地土著融合,《吠陀经》史诗诞生。而此时,西方刚刚开始书写《旧约》,文明尚未发育完全。在四大文明古国的最初崛起中,印度受外来文明侵蚀的痕迹显然更加明显,雅利安人面貌白皙,当地土著较黑,于是,最初的种姓制度依据肤色出现了。在《吠陀经》的《梨俱吠陀》中,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的概念出现了,他们均由梵天大神诞出,却分别象征着祭司、武士、农民、奴隶等不同阶级,肤色由白、红及至褐、黑。印度的社会阶层由此起始,相应的苦难、不公、歧视也由此开始。
时间走过了一千余年,当信仰佛教的阿育王统一南亚次大陆后,鼎盛的孔雀王朝不断细化着社会分工,四大种姓的粗线条已无法满足日趋复杂的社会成分。于是,亚种姓出现,职业出现世袭化。而“旃陀罗”的出现,则标志着“贱民”的身份被正式确立。
今天,当我们走进贫民窟,触目所及的大都是祖祖辈辈的贱民“旃陀罗”,当然也有一部分失去土地的农民,他们的脸上没有苦大仇深的悲悯,只有从容得让人心头发紧的平和。1400万孟买人口,55%生活在贫民窟,他们才应是这座城市的主人。只是这“主人”的位置有些太过尴尬,被称为“不可接触者”,排斥于社会的边缘。当然会有反抗,只是反抗的声音稍显单薄。90多年前,安培德卡尔在孟买印度贱民大会上发表演说:
“高种姓……允许其他宗教的教徒到他们的水井里取水,允许穆斯林、甚至允许飞鸟及动物汲水。他们被认为富有同情心,许多圣人不惊扰肮脏的乌鸦,对母牛极仁慈,但他们却不让自己的同类(贱民)从井中取水。他们为何要这样做?我们不从这些井中取水也不会死去,我们喝了这些井里的水也不会长命百岁,但我们要求的是平等、自由的权利。”
时间过去了近一个世纪,贱民制度从法律上已经废除,但在人们心理依旧根深蒂固,和百年前没有不同。所以,当一个贱民的孩子能够在电视上答对诸多问题时,才会有那么多的非议和责难。这个伏笔早在几千年前便已埋下。
三
因为工作原因,我在印度接触最多的是最底层的贱民,他们的随遇而安、逆来顺受、小心翼翼深深地触动着我。即便从事的是最肮脏、最低贱的工作,他们依旧能载歌载舞、笑容满面。他们战战兢兢地活在高种姓的围攻里,在歧视与羞辱中困守在贫民窟的一隅,生怕一不小心就惹来灾祸。从70年代至今,每一年迫害贱民的案件都超过6000余件,在2000年,一伙暴徒闯进比哈尔邦的米亚普尔村,将22名放牛为生的贱民开枪射杀。每一个国家都有犯罪,可怕的是,这类屠杀在这里不是个案,而是常态。
一次外出,午餐时我拉着开车的“旃陀罗”司机去国道边上一个看上去很不错的饭店吃饭,司机困惑了,极力告诉我他不饿在外面等我吃完就好。我硬把他拉了进去,坐在中间的餐桌上开始点餐,这时候我才发现司机不愿进来的原因:从侍者到周围衣着光鲜的食客,无不鄙夷的看着我们,眼神里的信息很明显——这个中国人脑子坏掉了,竟然和贱民同一桌吃饭!
电影里的主人公杰玛、他的哥哥撒里姆、美丽的拉媞卡,他们和我们的这位司机一样,从出生就划定了一生生存的空间,被侮辱、被损害都是小事,简陋的吃喝不值一提,只要每一日的阳光依旧油腻炙热、只要雨季的天空依旧痛快淋漓,日子就永远是美好的。有什么呢?连佛祖、大雄和婆罗门都曾行乞,眼下的饥饿与不堪又算得了什么?大不了悠悠地晃晃脑袋,做每一天的自己。从贫民窟走出,纳拉亚南成为了第一个贱民出身的印度总统,辛德成为了马哈拉斯特拉邦第一个贱民出身的首席部长,巴拉约吉、拉姆、沙吉维亚、马亚瓦蒂……贱民的血液逐渐出现在政治高层,但全民性歧视仍旧没有改善、真正的富足仍旧没有眷顾贫民窟里的人们。
那里没有百万富翁,即便电影给了我们一个美好的结尾。
无戒365天训练营 第18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