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全脑教养法》四
原创: 喜娘 喜娘的反弹 5天前
整合自我与他人
我们不得不总是面对这样一种情况,我们的孩子总是让我们失望,他们永远不会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善良、有同情心、慷慨、懂得感恩。但是请不要忘记,他还只是一个孩子,他不能像一个心智成熟的成年人那样行动,我们的期许要通过时间来实现。
引题,为什么孩子总让我们失望?如何让孩子成为我们所想的一个心智成熟的人。
我们的孩子过分的以自我为中心,除了因为几代人的过分关注之外,我们作为养育人也应该懂得其实这是天性,我们需要在养育的过程中帮助孩子从“我”过度到“我们”。这样孩子才能够与他人整合,对于孩子能否适应未来世界至关重要。
我到我们的过度,让孩子不以自我为中心,多考虑大家以及周围人的感受。给予他人帮助更能带给人们幸福感,享受分享的快乐。
社会化大脑:为“我们”而生
科学家们近几十年发现的事实:大脑是一个社会有机体,是为关系而生的。它本能得从社会环境中接受信号,再反过来影响个人的内在世界。而且,有关快乐和智慧的研究也揭示出,幸福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将个人的注意力和热情投入到他人的利益之中,而非仅仅关注与他人无关的个人利益。“我”通过参与并融入“我们”而发现意义和快乐。
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所获得的不同的效果。用科学依据,让观点更有说服力。
因此,我们要在帮助孩子整合左右脑、上下脑、内隐记忆外显记忆的同时,也需要帮助他们理解他们与家人、朋友、同学以及其他人之间的联系。
镜像神经元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看到别人喝水就口渴,看到别人打哈欠就跟着打哈欠……这些熟悉的反应可以在一项最新、最神奇的大脑研究中得到解释—镜像神经元。由于镜像神经元的作用,我们在周围世界中看到、听到、闻到、触摸到、尝到的东西不仅可以让我们反射出他人的行为意图,还能反射出他人的情绪状态,与其他人产生共鸣。
其实我们还可以留意一下生活中的其他例子,当我们走进一群说笑的人群中,我们也是会不由自主的笑起来,尽管我们不知道在说什么,同样的道理,当我们紧张有压力的时候,孩子也会有同样的感受。科学家将这种情绪叫做“情绪感染”。他人的内心,无论是快乐还是悲伤,都影响了我们。我们将他人吸纳入自己的内在世界。
有种哈欠效应,看到其他人打哈欠,自己也会不自觉的做出同样的反应。情绪感染真的很强大,看着他人难过,自己也开心不起来,还有看电影电视会随着里面的人物情绪变化而变化,跟家人朋友之间相处也是如此,尤其是生气与愤怒也会传染。因此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需要一家人共同努力。
我们没有人的大脑可以与世隔绝独立运行,我们全部的精神生活也源自我们的内部神经系统以及我们从他人身上接收到的信号。
创建积极的心理模式
孩子的经历将为他日后与他人的相处打下基础。而孩童时代,与他人的“联结“,取决于他们与看护人之间的依恋关系的质量。在于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相处的时光中,孩子会明白人际关系给他们带来的是孤独、被忽视、焦虑和疑惑,还是被理解以及被安全的照顾。
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中,孩子可以发展出适应周围世界、处理人际关系的特定模式,如果父母能够向孩子表达牢固的、可预期的爱、积极回应他的要求,孩子就可以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心里模式。
是心理模式吗?与孩子相处之道的确需要深刻的反省思考,积极回应孩子的要求是不是要将一些无理的要求区分开来?积极的回应她的要求,表达对她牢固的爱,也许这一点我做的不够好,从不善于表达对她的关爱,只是一味的对她要求。希望能在她孩童时代,改变一些不恰当的地方,多给予她一些温暖。希望她也能慢慢长大明白,其实作为母亲的我也在不断努力的学习,如何做一个更合格的妈妈。
孩子创造通向联结的人际体验
即使如前面所说,我们的大脑天生具有与他们联结的能力和使命,也并不意味着孩子天生就具备人际技巧。还需练习和父母的教育。我们的孩子都以自我为中心,这非常正常,毕竟在幼童时代孩子最多听到的话是“我”“我的”“不”。
良好的示范但并不逼迫就是非常好的方法。
我的儿子在突然明白了什么是害羞之后,每次让叫人或者打招呼或者跟小朋友一起玩的时候,都会说一句我害羞然后躲在我的后面。我当然希望他是友好、开朗活泼的。
我们很多家长的做法是,你看你的都多大了,你还害羞?你是男子汉吗?其实,我们的孩子有多大,有你大吗?
作为家长,不要逼迫,而是要示范。
每次他说害羞的时候,我都会说,有爸爸妈妈你不用害羞,然后我就会找机会和小朋友一起玩,比如拿起小书,给小朋友一起讲,还通过提问啊,角色扮演啊,让大家都来互动,或者我拿起玩具和他们一起玩飞机,小车啊,让所有的孩子都参与进来。慢慢的,我的孩子也会参与进来。
这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时间,但是是绝对可以锻炼出来。经过一个阶段,你就会有一个活波开朗不再害羞的孩子。
整合我们自己
作为父母,生活中最重要的“我们”就是你与孩子的关系。亲子关系对孩子的未来影响深远。当亲子关系非常稳固时,孩子也会表现的更好,那么,是什么造就了这样的亲子关系?
这一切可归结为“生命叙事”,即我们如何讲述自己的生命故事,我们如何看待自己的心路历程。我们的叙事方式决定了我们对过去的感受,我们对人们行为方式的理解以及我们对那些影响了我们成长的事件的认识。如果我们的生命叙事清晰连贯,我们就能明白自己所经历的一切以及过去如何塑造了我们。
想象一下,你的父亲有一个很艰辛的童年,也许他的家庭是一个情感沙漠,他的父母在她害怕或悲伤的时候不能安抚他,家庭成员之间冷淡疏远,她只能独自承受生活的艰辛。因此,成年之后,他可能没有能力给作为孩子的你需要的温暖,他可能没有与人相处和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可能不懂得如何回应你的情绪。当你成为父母以后,很有可能就这样把这种模式传递给你的孩子。
正是如此,问题的关键也正如孩子的父亲所说,也许在孩提时代从未感受过父母给予的温暖,导致我们丧失了建立亲密关系的基础。但我坚信先天不足,后天是可以弥补的。
但是,如果你理解了自己的经历,理解了父亲的创伤和他在人际关系方面的限制,你就可以打破这个传递。
我们要清楚的认识到,我们会把我们的情绪直接传递给孩子,不论好坏。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不论你的孩子几岁,你都可以重新认识并重新讲述你生命的故事。只要去做,你的孩子一定会从中收益。
让家庭充满爱
每一次亲子时光都让他充满欢声笑语,而玩乐是最能让孩子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的手段。请父母放下手中的手机,专注与孩子的每一次游戏,陪她读书,陪她户外活动,陪她观察蚂蚁搬家。我有时一边心不在焉的陪伴孩子,一边刷着手机,我儿子都会走过来说,妈妈不看手机,我能看到她对我三心二意陪伴的焦虑,能看到我陪她全心玩耍时的开心快乐。
但对于大一点的孩子来说,他们可能没有心情跟你互动,这个时候父母就要知趣。
站在他人的视觉看到这个世界
其实简单点说就是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我们成年人在生活中有时也难免以自我为中心。
比如当我们的孩子在幼儿园受到冷落,我们该怎么办?你是会告诉他那我们也不要理他好了,或者我们去一味的讨好其他孩子?
正确的做法是,我们可以站在他人的角度帮孩子分析一下,是不是对方小朋友没有得到小红花而今天心情不好,所以才表现的很不友好?是不是昨天她在幼儿园里犯了错误导致老师批评,才不够nice?
比如孩子在学校里被别人嘲笑,父母会怎么说,不要理他,或者帮孩子出头,再或者找老师了解情况?其实我们可以帮助孩子分析一下,想想自己是不是曾经也嘲笑过同学,说的她字儿写的丑或者衣服很傻?我们有没有过这样的行为而导致今天的后果?
所有的小事儿都是我们教育孩子的手段,作为父母我们应该三思而行。我们的方方面面都在影响着孩子。
ps:到今天,这本书已经看完。感谢我的孩子,他让我从新定义自己,他让我时刻反省,他让我从新又活了一次。
孩子在学校出现问题,我们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也许她们太需要被关注,需要我们去在意,多谢鼓励少些否定,多些耐心,少些焦虑,多些引导,少些强制,是的,正如你所说的,孩子们让我们时刻在反思自己的行为以及思想,与其说她们在慢慢长大,不如说我们都在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