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你写一部家族史,你会怎么写?如果要你写一部民族史,你会怎么写?我知道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写法,但像万先觉老师这样写《脚印》的人,可能不多。
《脚印》是一部万老师的个人传记,是一部万氏家族的族谱,是一部中国普通老百姓的民族记忆史。
不管是一个家庭,还是一个民族,能够最终屹立,或者最后倒下,只要存在过,都会是一部历史。要让人能够记住这些历史,最重要的渠道是文字。最不可信的也是文字。最真实的历史,记录在民间文学里。因为只有民间文学的文字,才最没有必要去为历史粉饰。“民间文学”是指民众在生活文化和生活世界里传承、传播、共享的口头传统和语辞艺术。
万先觉老师这部记录家族历史的《脚印》,要算是一部记录民族历史的民间文学。这部沉甸甸的著作,是一位农民用脚丈量出来的家族迁徙和发展史,也是用脚印记载下来的个人挣扎与奋斗史。这部50余万字的文学作品,几乎符合民间文学的所有特性:完全随意叙述的“口头性”;创作点面齐全的“集体性”;个体特别明显的“变异性”;能够体现真实的“传承性”;具有代表整体的“人民性”;化悲痛为力量的“艺术性”;与所有人相关的“生活性”。它是未经雕琢的原生态文学,更是事无巨细每事可考的资料宝藏。
非常别致的封面上,金色的《脚印》下,“一个国军上校儿子的回忆”十分吸睛。翻到目录页,整整齐齐的七字标题,像一支队伍在等待检阅。如果不是早在小革老师的书评里知道万先觉老师是位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民,我是不会怀疑这样的作品是一位大学教授级别的作家所写。再品读标题内容,有一种回到私塾老师课堂的味道。我欣然于接触到一位质朴善良、睿智善变,饱经风霜终于有所成就的作家,用心写出毫无做作的作品。
可以称为楔子的“族人的故事”,万老师追溯到了300多年前的老祖宗。这些史料翔实的记载,让人顿生敬意。树高万丈,根须入地;春华秋实,叶落归根。生命需要能量,传承需要图腾。寻根究底是为了辨明正身。万氏是有根之家,他们从血与火中走来,然后再走进历史深处。尽管他们沉重的步伐,在无数人看不见的时空隧道里留下了深深的脚印。万老师把这些记录下来,成为让更多人看得见的历史。所以,上篇“历经坎坷”和下篇“冬去春来”,才那么感人。
如果说一个人的命运是早就安排好了,活着的人只能按部就班地执行,那么《脚印》的作者万先觉只能算是命运坎坷的生活弃儿。的确,他被命运捉弄,捉弄得让读这部作品的人涕泪滂沱。作为国军上校的儿子,“荣”可以作为“官二代”,“辱”可以死无葬身之地,万老师是后者;在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年代,生死由天不由人,但万老师在人性的扭曲中最终活了下来;在被命运反复敲打,甚至不停戏弄下,万老师娶妻、办厂、入党、担任支部书记,从被人接济到接济人,最终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在生与活中奋力拼搏的万老师,该哭还是该笑?
笑着哭,哭着笑,或者,不哭不笑,这都是他的选择。
但读者没有权力选择。
在被逼搬家、母亲卧床求死的章节,有谁能笑得出来?在建房娶妻、发展村务的段落,有谁能不笑?人在“人”与“非人”之间挣扎,人性也就失去了制约。特别是在生与死之间,讨论善良更需要勇气。时代的一粒尘埃,落在个人身上就是一座大山;一座大山压住了很多人,逃生是本能。这个时候,停下来伸手拉你一把,甚至停下来犹豫一下的动作,都不是可以用善良来衡量的。能够活下来的人是挣扎,挣扎了但没有活下来的人连可怜都不是。因为没有人看见你的挣扎。
这就是历史。
好在,像《脚印》这样的作品记录了历史。
因为有万老师这样亲身体验过那种“挣扎”的人,活下来了。
向万老师致敬。
因为他是笑着记录这段历史的人,因为他是怀着感恩的心在书写他的人生、他的家族、他的国家的人,因为他在编写这部著作时没有掩饰,更没有谎言。
“你经历过的痛苦我都经历过,你没有经历过的痛苦我也经历过。”这句话用在万老师身上也许合适,但在万老师看来,这些“痛”却并不“苦”,甚至还有点黑色幽默:小时候在漆黑的夜里去接干活的母亲,路遇背柴的黑影,惊叫“鬼来了”,吓得那夜归人跌倒在地;青年时为了修建房子上山“偷”树,找人做“伪证”,“理直气壮”蒙混过关;中年时期当支部书记,与村主任“斗智斗勇”,最后“一肩挑”……这些过往不再是痛苦,而只是一种痛,是一种镶嵌在内心深处、历史记忆里的痛。这些痛,有人理解,更多的人不会理解。
我读完万老师这本书,一直在心里想一个问题:“为什么基层干部的智慧是中国人所有智慧的发源?”或者也可以这样问:“为什么中国最优秀的人才都去做了公务员?”
我找不到答案。
于是,我再读万老师的作品。
计划生育工作、农村土葬改火葬、抗震救灾物质分配、签字报表、订报刊杂志……这些“烦心事”,再烦也没有“无米下锅”烦,再恼也没有活不下去要死人恼。所以万老师当“官”的时候把它们都整得平翘落板,所以不当官了的万老师写出了他的个人传记、家族历史。
所以,历史有了传承。
再一次致敬《脚印》的作者,在历史深处给我们留下了一串脚印。
虽然歪歪扭扭,但绝对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