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传统意义上讲应该是一种静态的艺术。心静,笔静才能真正的写好字。但是在书法课上,我们却应该试图让学生“动起来”。上周,听了陈可嵩老师的书法课之后,我对“动态”的书法有了新的,更深的认识。
一、控笔练习,让手挥“动”起来。
本节课,陈老师从握笔姿势、坐姿等基础的写字习惯开始,讲的特别细致。特别是讲到三点握笔法时,让我觉得眼前一亮。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强点学生的握笔姿势。可是结局呢?学生们依旧有些乌龙,但是如果将笔与手的接触点为学生准确定位,那效果肯定是好多了。
除此之外,让学生们练习控笔的多个环节也令我印象深刻。比如利用儿歌让学生放松手腕,到后面让学生开始画圆圈。这些简单的小活动,让学生的手腕动起来了,又增加了小孩子学习书法的兴趣,我看孩子们一个个都兴趣盎然。这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在学中玩,在玩中学,真的让学生和书法进行了近距离的互动。不过我也思考。对于低年级来说,这些游戏似乎比较有趣,但是高年级或许还是不够吸引人。或许我们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特点,设计控笔小游戏。
二、故事引入,让心跃“动”起来。
为了提高学生们的阅读兴趣,陈老师为学生讲了两个书法故事。但是,学生好像并没有听心里去。我觉得,故事引入是增加学习书法兴趣的必要环节。但是,在引入故事时,我们也要注意时机。比如,看到学生不认真写字了。或者是课堂上其他生成时。我们不能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并且,在讲故事的时候,我们也要增加一些悬念,让书法故事真正成为孩子学习书法的翘班,让名人的故事激励孩子们书法学习,让孩子们的心,真的动起来。
三、细节关注,让眼灵“动”起来。
这节课上,陈老师讲了一个木字。这个字涵盖了四个最常见的基本笔画,是个比较典型的字。陈老师在讲字的时候特别关注细节。比如出撇有尖,捺有脚。并且利用儿歌强化这个字的要点。通俗易懂的儿歌,让学生能够很快掌握字的书写规则。但是我们反过来想一想,我们不可能每一个字都跟他们说这个字怎么写才好看,我们必须让学生自己学会发现,看一看这个字到底怎么写。让学生自主观察是练字的开始。因此,我觉得,练字首先应该学会观察,临帖。只有让眼睛灵动起来,字才会越下越好。
同时,我们也不能只关注字的笔画,更要关注字的结构,从小抓起,我们的字才会越写越好。
总之,听了这节课,让我对今后的书法教学有了更深的思考。未来,我会更多的关注学生的书写习惯,从细节抓起,培养学生的书法兴趣。让书法真正在学生心里“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