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侄女,二本,有啥建议专业?”
高考分数刚刚公布,又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微信群、百度知道、在线论坛,随处可见报考志愿的意见征询帖。每年都要踩线上名校的幸运儿,也会有马失前蹄错报志愿浪费高分的考生。
仔细想想,选择大学跟买房有类似之处,都属于人生的重大决定,都是手中筹码(现金、分数,当然分数不能加杠杆)为王,地段影响升值,一个选择可能左右了今后数十年的走向。十几年前我填写志愿时,冥冥之中觉得找什么样的工作,和什么样的人过一生,可能就是被这几个代码带到要去的地方。从某种意义上讲,志愿填报可能成为人生中第一道分水岭,或者一不留神变成成年后踩的第一个大坑。 今天先聊聊选校可能遇到的问题,明天再说选专业如何尽力避坑。
分数=手中的钞票,越多选择余地越大
学校如同房产,有超一线城市中心位置的顶豪,有交通便利但较为老旧的实用小区,也有位于郊区未来可期的新房。刚需买房,总是要反复掂量兜里有限的预算怎么能买到性价比的房子。报志愿也同样如此,能够把选择局限在T大和P大之间的考生毕竟是人群中的极少数。绝大多数人还是得纠结如何最大化地选择相对适合的高校,以期四年之后有个更美好的未来。
一般而言,在抉择过程中,最常见的三个问题是学校排名、学校所处位置的资源、学校所在地与生源地的距离。我先给出自己的答案:排名不是最重要的,分数有限时优先选大城市,是否要选个离家远的学校需要考虑自理能力、适应能力等多重因素。
排名是否是最重要的考量因素?
每年国内外各种大学排行榜都会引起多方关注,然而如果认为仅仅依靠排名就能对学校的实力做出准确判断,多半有失偏颇。
大学排行榜本身可能存在局限性,一些在本领域内知名的专门类院校就会相对吃亏。比如法律圈内都知道西南政法大学是培养目前活跃在国内的法学中坚力量的摇篮,虽然综合排名并不高,但是校友资源遍布全国,学生在求职中反而更可能碰到师兄师姐。
更何况,多年来排名类似的学校,说明水平大致相同,没有必要过分纠结具体位次,选择时应参考其他因素。例如选T大还是P大,大概率不是因为谁是第一名。又如美国法学院排在前14名的学校基本保持不变。虽然T14里又细分成三档,但是如果仅为了排名,在康奈尔、乔治城和UT Austin的无奖录取通知之间踟躇犹豫,实在是浪费精力。
看到高考分数后,赶紧查在本省的相对名次,再把对应档次的高校名单拎出来,先画个可能报考高校的大致范围。大学排名可以作为参考,但不应作为唯一要素。
大城市二本or 一般城市一本?
有人说如果能去985(或者按更时髦的说法,双一流),那就拼命上车,因为求职时本科学校的招牌是筛人的一道门槛。也有人说,宁选一线211,不选三线985。两种观点各有各的道理,但我更偏向于尽量去大城市,哪怕略微降档——特朗普的商业地产投资第一原则:Location, location, location,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同样适用。
大城市的优点在于各类资源更加丰富,因而坐落于此的高校也有更足的底气产生分数溢价:虽然一年也未必能去几次博物馆、音乐厅,但是如果想去,距离总不是问题;就业时更加凸显出大城市的优势——行业、公司可选面都更加宽广。我的一个来自西部省份的律师朋友在外资所做并购。他说,谁愿意背井离乡,但是以自己现有的技能,在故乡的小城怕是没有太多用武之地。
也许你会说,就因为每届学生都做出类似选择,所以大城市病日益严重。而大城市高企不下的房价,无限透支了中青年的未来。说句站着不腰疼的话,咱们得现实点,想指着高考一次性实现阶级跃迁几乎已经不可能。我们能够做的,也就是在祖辈的基础上利用自己短短的数十载光阴试图继续前进。选择大学的考生,未必都要扎堆北上广深。如果原来是四线小城,分数不到一本,到省会城市找个一二本兼收的学校可能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假如毕业后在省城落地生根,离自己的父母又不是那么远,算是个相对两全其美的方案。
大学离家越远越好?
美国有一部分高中生为了获得自由专门选离家远的大学。对于所在城市本身就有相应层级大学的考生还面临要不要离开父母羽翼生活四年的选择。别光想着不在父母眼皮底下有多爽,目标城市的环境、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也必须纳入考量。
气候、饮食习惯需要重新适应是异地就读需要克服的一大障碍。我虽然很喜欢魔都的氛围,但梅雨季的潮湿黏腻足够阻止我南下发展的决心。广东兄弟初次见雪也许兴奋得不行,但要是在哈尔滨吃四个大冬天的冰棍估计也够呛。
饮食也是个大问题,就算学校食堂有各色档口,初来乍到还是得适应好一段时间。我至今记得刚进大学时,浙江室友郁闷地说北京连青菜都没有,而从小把青菜作为绿叶菜总称的我完全get不到她的点。湖南室友说在食堂吃早饭以为豆腐脑是豆花,结果看见大师傅浇了浓浓一勺咸卤汁,惊得下巴都快掉了。她的原话是,哦哟哟,居然还有黄花菜和木耳,这可怎么吃。当然,现在的孩子们有更多选择,便捷的物流、遍地开花的家乡菜餐厅,也许很容易找到对味的食物以解乡愁。
除去外部条件,考生自己的独立能力--包括思想和行为,是能否选择离家远高校的关键因素。就算都是本地考生,也有每周打包脏衣服回家顺便汇报思想的,或者不适应住校环境申请走读的。如果自理、自立能力不过硬,可选的高校范围相应也会缩小。别跟我说考个见不着父母的学校正好能锻炼锻炼。话虽不假,但一开始的磨合期不可能一帆风顺。尽管陪读父母只是极个别情况,但巨婴走向成熟,不能操之过急,也不一定非要用上学距离远这个方法实现。
别人无法过你的人生
收集再多的信息和建议,最终还得自己做决策。就好像看了再多房子,听再多意见,最后挑哪套,还是得自己选。报考志愿说的"自己",指的是考生。我妈当年坚持让我选志愿,理由是自己不管挑什么,以后如果发展得不好,怨不得家长。虽然我确实在专业和职业的选择上走了不少弯路,但是至今感谢我妈的大撒把。因为谁也无法代替我走完一生,而那些路上绕不过的坑必须得自己跳进去填了,以后才有可能走得更远。虽然我知道在一些教育欠发达或者竞争激烈的地区,要求学生从小探索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真的很难。但是相信我,如果不及早准备,以后会更难。
在转学制度不甚发达的国内,开弓很少有回头箭,选择高校,请参考拿出大部分家底买第一套房的决策过程,务必慎重。
最后,祝本届考生各得其所,金榜题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