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在什么行业或领域,提高技能(内化成个人的一部分)与能力(做事情)的最有效方法全部遵循一个普遍原则,即刻意练习,而同样,要成为任何一个领域高手的关键因素不是文化,不是艺术,不是哲学,不是制度,不是自虐,而是刻意练习。
大部分人都听到过这么一个概念,相信很多人也在累积练习,“一万小时定律”,就像很多喜欢修身的人听到过的经常在做的“坚持21天养成一个习惯”这个概念是一样,其实从践行效果来看,很多人练习了一万个小时或坚持了21天后,发现自己和以前并没什么两样或并没有成为想象中那个高手或并没有养成需要的习惯。事实上,想要把自己变成高手,光知道“一万小时”或“坚持21天”意义是并不大的,因为真正的关键、关注点根本不在于你训练了多长时间,而在于你的训练方法上。
还有人说:“功夫在诗外”,其实这是一句谎言,且被大多数人所误解,现实中的“无心插柳柳成荫”往往是因为他的活在未来在你并没有看懂的情况下造成的曲解,任何事其实都是“功夫在功夫上”,技能作为人脑中的一种硬件结构,是“长”在人脑中的。而要高度针对性地重复练习基本功,想要学什么功夫,就应该练什么功夫。就像你练习魔方复原一样,如果你对CFOP的某一项比如F不熟悉,那应该是重点刻意去琢磨练习F,你可选择打乱魔方重新复原至F项,重点研究,同样你也可以不断“塑造”出可能出现的所有F阶段需要的复原情态。同样,就像使用excel一样,你会发现今天用的时候发现了一个技巧方面的问题,研究后得到了一个答案,同样明天再用的时候,又发现了一个技巧方面问题,又研究出了一个答案,N久以后,发现自己会了很多EXCEL技巧方面的问题,但这个时候,再去做的时候发现困难的机率就会变小很多,即很难再有精进了,于是我选择看他人文章文稿或文档的时候,留心一些未见过的、新鲜的技巧并研究,也是学习到了很多技巧,而本身这种研究就是一种刻意地训练。
调整自己的心态到“学习区”,而后刻意训练,否则效果不佳。
心理学家把人学习知识和技能的状态分为层层嵌套的三个圆形区域:最内一层是“舒适区”,是我们已经熟练掌握的各种技能和知识;最外一层是“恐慌区”,是我们暂时无法学会的技能;二者中间则是“学习区”。
在“舒适区”做事,叫生活,绝大多数人,用固有的思维方式和所谓的“经验”或照搬的方式就这样生活了一辈子,用打魔兽的心态教育孩子,用安稳无打扰的方式陪伴孩子(给个手机或电视,然后各干各的),不需要思考地简单重复,比如我们很熟悉的刷牙、抓筷子、跑步,貌似大家都熟悉、都会,而实际上绝大多数人的方式和方法可能都是错的,因为一直在这么做,从来都没有研究过或嫌研究起来太麻烦,于是将就着来吧;而只有在“学习区”地做事,才叫真正意义上的练习。换句话说,有效的练习必须发生在“学习区”,一旦你学会了某个东西,就不该在上面继续花时间,要立即转入下一个难度。凡是达到“我闭着眼睛都能……”这个程度的人都废了,因为高手是不会闭着眼睛做事,就像骑自行车一样,高手是不会一直撒把骑行是一样的。就像初次接触汽车学车一样,如果直线重点掌握了,才会去学倒库、倒库倒好了,才会去跑曲线行驶、直角转弯是一样的。
只有结果可控的领域,刻意练习才有用。比如有严格规则的领域。
股市是不可控的,彩票结果是无法预料的,所以刻意预测股市、预测彩票结果很可能就没用。有严格固定规则的领域,练习的作用最大,比如国际象棋、围棋、羽毛球等等;所谓场下十年功,场上一分钟说的就是这个;而相反,没有严格规则的领域,练习的作用则非常有限,如广告创意。
在刻意训练中,针对性的、有目的性的切割为小块训练,并不断记录和反思。
①把要刻意训练的内容切割成有针对性的小块,循序练习。比如你可以把练习发音分为:首先练习中音的a,低音的u和高音的i,接下来练习针对于各混淆音的绕口令,最后练习通读演讲辞或经典演讲稿件。对每一个小块反复重复练习,当然这种训练仍旧遵循这个阶段熟悉之后,立即步入下一个阶段,而不是对熟悉的阶段反复练习,对不熟悉的阶段置之不理。比如艺术家的采风,棋手的打谱,律师的案例学习,政客的历史研究,科学家的论文通读。②刻意训练阶段,每天写反思总结,反思训练中的难点和好的地方,总结做得不好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同时每周不定时地发刻意训练的效果,一是谈个人的感受,二是也可以分享自己的方法论,比如刻意训练抓筷子的方法论及精进等等。
刻意练习中,随时需要获得有效的反馈。
于是,第一,你需要一个旁观者(比如自己的老婆)。当然他并不见得水平比你高,不需要经常跟你谈心,不用激发你的战斗热情,但他必须给你提供三步反馈:演示一遍正确动作,表现一遍错误动作,再演示一遍正确动作。
其次,需要有效的反馈。他应该满足三个条件: ①及时。一旦不对马上就有人给你指出来,不走冤枉路;②超脱。对事不对人,反馈者不把你的错误上升到“你这个人行不行”的层面;③试错,你犯错误的代价很小,勇于试错才会以后不犯错,就像小孩学习走路一样,都是从不断地摔倒爬起来开始,加之家长旁边的疏导、解说方法论等,并用不贬低的“对事不对人”的心态,积极鼓励继续的话,孩子的学习、训练速度会更快、更精进,平衡会掌握的更好,更游刃有余。
第三,需要考试、测验来做最好的反馈。熟悉并不等于理解,想要真正理解,唯一的办法是考试和测验。没有经过测验,你的知识和技能只是幻觉。
学习时间长不等于用功,决定性因素不是学习时间,而是学习环境。
刻意练习它并不好玩,如果你在打打闹闹中享受练习的过程,那就不是刻意练习,必须在一个不受打扰的环境中单独学习,调动大量的身体和精神资源,全力投入,特别专注地干一件事情。
刻意练习可以使几乎任何人在大多数领域成为高手,如果能更早知道这一点,在奋斗路上也许可以节省更多时间和精力。但,前提是,也是刻意练习最为关键的一点,是敢于迈出从“舒适区”往外走的那一步。你不但应该在“学习区”刻意练习,你的研究、工作和娱乐都应该一直处于“学习区”。
所以,为了更好,从现在开始,请开始刻意训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