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发生某高中生暴力行凶事件,该事件引起社会的广泛的关注,青少年进入青春期,思想波动比较大,容易冲动、做出一些过激的行为动作。类似于此类案件,偶有发生,到底有何原因会造成此悲剧的产生呢?笔者分析可能会存在几点原因:
1. 目前网络、自媒体平台比较开放,虽然好多网络公司已经开启了青少年平台,但青少年上网时,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监控、管理。尤其三年疫情以来,学校封控、听课,学生在家上网课,然而,家长迫于工作需要,不能在家有效的监督和陪伴,一旦孩子的自律能力稍微差一点,接触一些不良信息,效仿学习,最终走上犯罪的道路。
2. 对于孩子成长的家庭背景,由于家长的教育背景不一样,对于青少年心理教育的认知也存在差异,甚至并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给予重要的关注。也有些家长平时忙于工作,对于孩子的性格特点、平时的爱好等也知之甚少,对于一些发生在孩子身上的小问题,并没有及时的纠正,随之,慢慢演化成大问题,等到真的爆发时,为时已晚,酿成大错。
因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和家庭应该真正的重视起来,双方要增加沟通的频率和深度,深切关注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心理健康问题,笔者建议如下:
1、教育部等相关单位要组织学校对每个班级配备相关的心理咨询或辅导老师,随时关注孩子的思想动态,要深入的和学生进行交流,帮助学生建立起强大的心理素质。
2、学校要将班主任老师和心理辅导老师的家访作为考核指标,目前大部分学校都是要求学生家长去学校召开家长会,泛泛的交流,很难达到深入沟通的目的。学生心理工作的负责人,要通过家访的形式,充分了解学生平时的思想动态,尤其针对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的学生,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这样才能充分了解学生,更好的服务于学生,早日发现问题,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
2023年5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