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2016年10月10日来到了吐鲁番市西部的交河故城。交河故城号称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生土建筑城市,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废墟。望着这呈柳叶形的古城的沧桑风姿,忽然想起古人“黄昏饮马傍交河”,“紫驼夜渡交河月”的诗句,不禁使人思绪联翩,感慨岁月的无情、时光的力量。
照片
交河故城废墟遗址
位于吐鲁番市西10公里的雅尔湖乡,处于雅尔乃孜沟中,雅尔乃孜沟是远古时代由洪水冲刷而成的一道河谷,经过千百万年冲蚀,在河谷中央形成了一个平面呈柳叶形状的河心洲,交河故城就坐落在这个巨大的黄土高台上。
故城南北长约1650米,东西最宽处约300米,四周为高达30余米的壁立如削的崖岸,崖下是已近干涸的河床。故城总面积43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都集中在故城的东南部,占故城总面积的三分之二。
当地维吾尔族把交河故城称为“雅尔和图”,就是“崖儿城”的意思。城的建筑以崖为屏障,不筑城墙,又因河水在台地首相交,故有交河的城名。
另据《汉书•西域传》记载:“车师前国,王治交河城,河水分流绕城下,故号交河。”明代吏部员外郎陈诚出使西域来到交河,登临古城写下《崖儿城》诗:“沙河三水自交流,天设危城水上头,断壁悬崖多险要,荒台废址几春秋。”
这首诗,精练而生动地道出了交河故城的特点。下图是网络图片,鸟瞰交河故城,天然土崖,街坊房屋,寺院高塔如故,好似一艘航行中的巨轮。
交河故城为车师(也译作姑师)人开建,建筑年代早于秦汉,距今约2000~2300年。
与高昌故城一样,交河故城历史上也是丝绸之路上的交通重镇,公元前109年,汉朝大将赵破奴攻破姑师,将原来姑师人的领地按地理形势划分为八国,车师前国、车师后国和山南六国,交河就是车帅前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中心,亦就是车师前国的王都。
当时有“户七百、口六千五十,胜兵八百六十五人。”西汉元帝初元元年(前84年),交河设戊己二校尉(戊校尉和己校尉应该是地区最高长官,掌管西域屯田事务),驻交河城屯田。魏晋时期,设交河郡。唐设交河县,一度曾为安西都护府的驻节之地。8世纪末交河陷于吐蕃,9世纪中叶后,设交河州,属回鹘管辖。
13世纪下半叶,西北蒙古贵族集团的海部•都哇发动战乱,交河古城屡屡受祸,破坏严重。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年)该城已废。
“交河城边飞鸟绝,轮台路上马蹄滑”,昔日繁华的交河城,如今仅存城基及断壁残垣,但当年的市井格局及官署、寺院、佛塔、坊曲街巷等仍历历可辨。
交河故城现存遗迹大体是唐代鼎盛时期的规模,城市建筑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没有城墙,四周崖岸壁立,形成天然屏障;二是大部分建筑物包括宽大的街道,都是从原生土中掏挖出来的。
纵览交河故城,全城只有南门、东门两座城门。
从布局来看,交河故城可分为三个部分:贯穿南北的中央大街把居住区分为东、西两部分,大街北端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寺院,以它为中心构成了北部寺院区。
东区南部有一所气势宏伟的官署衙门,城北有一组壮观的塔群,是安葬历代高僧的塔林。
进入南城门,中间是一条笔直而宽敞的中央大道,长350米,宽3米,这条横贯南北的中央大街又叫子午大道,是故城的中轴,它通向最北端的寺院区,它把故城分成了东西两块。
子午大道两旁,矗立着一座座高厚的街墙,临街不设门窗。大体南北、东西向垂直交叉、纵横相连的街巷,把36万平方米的建筑群分为若干小区,颇似中国内地古代城市的坊、曲,最高建筑物有三层楼那么高,向我们展示了千百年前这里作为车师前王国的国都曾经有过作坊众多、商市繁华的盛景。
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城内全部的房屋院宇一半在地下挖掘,一半在地面构筑而成,这种别出心裁的建筑格式,是为了防御外来侵略?还是为了抵挡炎夏的酷热高温?这给我们留下了千古之迷!
大道东区南部为大型民居区,建筑面积约为77300平方米,北部为小型居民区,中部为官署区东边是官署区。这些采用“减地留墙法”建起的坊区,已是残墙断壁,但掩盖不住昔日的繁华。
由于吐鲁番得天独厚的干燥少雨气候,交河故城在经历了2300年的风雨沧桑之后,城市建筑布局的主体结构依然奇迹般的保存了下来,许多城垣墙壁依然巍巍屹立,使交河故城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古老、最大、也是保护得最好的生土建筑城市,1961年,交河故城被列入首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