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欣 赏 生 命 的 独 特 性
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每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绝对没有一模一样的经历,每个人都是世间的唯一。
原生家庭很重要,那是你走向生命通道的入口。你从蹒跚学步、咿呀学语懵懂无知的时候,到逐渐懂得世间的行事规则,尝试独立的展开你的人生画卷,原生家庭给了你最初的心智模式,你在世间的成功得益于他,失败也归罪于他。
不管来自怎样的原生家庭,一个人开始走上自己的生命历程,都会习得一些心智模式。心智模式的形成是先有信息刺激,然后经由个人运用或观察得到进一步的信息回馈。
心智模式指导着我们的思考和行为的方式,决定着我们观察事物的视角。我们会把自己的推论视为事实,而要用行为的结果反复强化我们的心智模式。
毋庸置疑,我们所保留下来的心智模式必然是对我们有过价值,甚至可能还继续会有价值的。但是,当我们可以驾驭心智模式而不是被心智模式所驾驭时,才能获得生命的自由和绽放。
从关系中跳出来再审视关系,便看到了各种心智模式之间的作用和反作用。
一个人活着,即使穷尽全力,也没有办法尝试所有的心智模式,而与这么多人结缘,每个人都像是替自己活出了一部分。所以,活出自己生命的完整性,最高效的一个途径就是欣赏每一个生命的独特性。当我说“亲爱的,我爱你们每一位,如同爱我自己”,这是我发自内心的声音。
2 看 见 光 明 也 看 见 黑 暗
清早,一睁眼,太阳升起来了。不是你睁眼,太阳才升起来的。
半夜,一睁眼,伸手不见五指。不是你睁眼,黑暗才在那里的。
光明和黑暗,交替往复,你看与不看,它们就在那里。
别以为我们都不肯睁眼看黑暗,实际上我们很多时候也不肯睁眼看光明。
人性趋利避害,为什么还会让自己经历这么多痛苦?轻而易举就可以富足,为什么不去照做,获得喜悦和丰盛?一念之转就可以获得平安,为什么还在执念中流连忘返?
开心和悲伤一样好玩,勇敢和恐惧都很刺激,经历了无奈无助才更能增加内心力量。我们到这世界是来玩的!生命自身对完整的渴望,促进我们不断的进入体验,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我发现,生命如波,波峰和波谷相辅相成。特别在意美好、阳光的人,一旦跌入黑暗的波谷,便有种倾向,要在波谷达到同样的体验才会过瘾,。由于波峰的体验曾经被自己的父母推波助澜,在波谷时,他很难相信自我,不靠外力就能平稳度过。
培养孩子内在的自我感知,才能够成就孩子幸福的地走出自己的生命历程。
如果你崇尚正直,可能就无法欣赏阿谀奉承,但也许从另一面看是善解人意呢;如果你崇尚坚强,可能就无法欣赏软弱,但也许软弱的哭泣正是让人走向坚强的桥梁呢。
允许孩子软弱,他就学会了勇敢地面对。
孩子体验过拒绝别人,便习得了如何保有自我的领地;孩子体验过被拒绝的滋味,则习得了坚韧。孩子打过人,可以习得如何道歉;孩子被打过,可以习得同理心。
当我们为人父母者拥有一双慧眼,能够看到光明,也能看到黑暗,并能无差别地发现其中的美好,这时候我们用心给女孩子一份温暖的托举,孩子便可以安心地在体验中汲取成长的营养。
3 忠 言 顺 心 才 入 耳
事物是一体两面的。挑剔刻薄的人,反转后,也可能是接纳力最强的人。唯有接纳孩子,孩子才会收到爱,唯有顺遂,忠言才能入耳。
当父母把孩子的某个行为定性的时候,这里就形成了一个结节。本该流动如波的生命就在这个点上打结了。
客观地讲,当父母特别不容易,百分之九十九的爱和包容,百分之一的粗暴打压,孩子却常常会牢牢记得那百分之一,而一叶障目地看不到那百分之九十九。可怜天下父母心!
孩子对父母的需求就是要无条件的接纳。孩子也不想记恨父母,可是内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孩子的生命力就受到阻碍,在结节的地方不断地循环,等待着被解救的契机。
接纳力是不以某一种要求和条件去理解和接受一个人的能力。有了这份心胸容量,便可以沉着冷静地实现无痕教育。这里说的无痕教育,一是指不着痕迹地实现对孩子的引领和管教,二是指不留心里伤痕的教育。
俗话说:忠言逆耳利于行。作为父母确实需要在孩子行为不当的时候进行提点。可实际上,忠言顺心才容易入耳。顺遂自己心意,不多不少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顺遂孩子心意,过程中要辅以对孩子的倾听共情。
美国心理学家鲁道夫·瑞克斯说过: “我没有权力处罚和我平等的人,但是我有义务引导我的孩子;我没有权利强迫别人接受我的意见,但是我有义务拒绝他的无理要求。”接纳力是有力量的,只需要在顺遂中使出那么一点点引导的力量,就够了。
顺遂的前提是理解人性本来的规律。每个人都守着一扇心灵之门,从里往外才能打开。让孩子心门关闭的父母们,通常就是被忠言逆耳锤炼长大的,已经被种植在潜意识的行为方式怎样转变呢?
感受好,行为才会好,谁都一样。唯有接纳,才能让戒备的心舒展开来。这份舒展的感受才能够真的阻断这一代父母们对下一代孩子们的虐心之举。
当我们自己体悟到了,就很容易对孩子做到。孩子需要的就是一个无条件接纳她的家,这个家不需要帮他解决具体的问题,比如作业怎么做,错题怎么改。这个家只需要具备接纳力,让孩子顺心,孩子就会自己汲取营养,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果你不能够与父母和解,你潜意识里的人生模式就会忠诚于父母,继续传递下去。而与父母和解的力量,源于你有力量爱自己。
爱自己,就是自己有能力让自己顺心。这时候,就有力量接受逆耳忠言了,也能够有智慧识别出何时该给予孩子怎样的引领。
以上内容来自海文颖老师的《接纳力》2
群里老师总说悦纳自己,悦纳孩子。我想悦纳就是欣赏吧!从小只学会挑自己的毛病,什么事都想做好,还真没有学会欣赏自己。我把同样的心智模式也复制到了孩子身上,眼里满是挑剔。
当我刻意有意的去学着欣赏孩子的时候,发现其实很多时候只要放下头脑里的评判和固化的观点。换一个角度去看,把原来认为的那些不应该变成理所当然。比如我以前觉得手机是决对不能放手的,儿子玩起来就会上瘾,每当他拿起就紧张的盯着时间,盯着他。换一种心态,把手机当成是缓解孩子学习压力的工具,就能很高兴的看着他玩,也不再盯他会玩多长时间。以前觉得学生进网吧就等于是坠落,我也曾为此给儿子留下很多伤害,现在我把网吧当成孩子们交流放松的地方,自己心里没有了恐惧和焦虑就能带着信任去看待孩子的行为。允许一切自然的存在,就能接纳别人的所有行为。
接纳是第一步,要做到欣赏还是不容易。我自己都感觉对儿子的欣赏有时会显得有些假,一不小心甚至变成了讨好。能欣赏的基础是信任,是无论发生了什么我都相信你是好的。当我回到自身学着相信自己、欣赏自己。自己好了心自然就顺了。自己顺心的时候没有内心中各种情绪耗费心力,就有了足够的胸怀去关心别人、欣赏别人。
感受好,行为才会好。人们常说:“先有关系,后有教育”。这点我体会特别深,当我拼尽全力想要教育好儿子的时候,得到的却是他的厌烦和逃离。我越是紧紧地抓着不放,他就越是把自己包裹得更紧。无论我怎么努力孩子的心门都紧紧地关闭着,守护着自己仅有的领地。
修复关系的过程也是困难而漫长的,孩子不断的试探,像个淘气包一样躲在自己认为安全的空间里,把头伸出来看看,感受到安全再往外走一点。我只能开放所有的空间,让他慢慢去尝试,慢慢地走出来。
经历了被儿子排斥在外的惶恐,那时几天都不和我说话。后来能静静地在一起吃饭聊天,我都觉得很幸福;现在能跟我说一些烦恼和同学在家长背后的样子,我更是感受到了莫大的信任。
育儿就是育己,跟着孩子成长的步伐,把自己重新养育。给心种下爱和温暖,让它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让爱之果给世界播下一份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