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琅琊榜2》的口碑一路上涨,终究还是好奇,正好假期无事,看了一遍。
剧情总结一下,萧氏家族大内讧,旬氏家族遭陪绑,琅琊阁负责打酱油,林姑娘负责当花瓶。这样总结不知列位看官以为然否。
那么萧氏家族又为何会内讧呢?这是一个关于童年阴影的心理学问题啊……萧元启童年不幸,父亲被杀,母亲偏执,自己又被人轻视,心理蒙上阴影,所以后来成了大反派。萧平旌就不同了,童年幸福,父兄优秀,皇帝关爱,太子是玩伴兼死党,所以后来成了胸怀家国天下的大正派……有一度我都怀疑这是一部心理剧了啊。
这部剧打算说什么?编剧海晏老师大概是想表现家国情怀?可观众只看到了愚忠、权谋术,以及一股子散发着前清遗老遗少迂腐气息的味道,还有强行撒上的一把狗粮。
真的,忠孝这种东西真的是过时了,早就该为现代社会所鄙弃了,你一个电视剧娱乐娱乐大众得了,装出一副卫道士的嘴脸恶心人干嘛呀?爱国爱家,古今相同;但凭什么因为你萧平旌对皇帝的忠和对父兄的孝,就一定要让萧元时做皇帝?
说实在的,大结局时双方对峙,萧平旌太脸谱化了,满嘴仁义道德,说出的道理根本没有杀伤力啊,为啥非得要萧元时做皇帝啊?我都很同情大反派萧元启。
历史车轮已经前进到了2018年,这样散发着腐朽气息的作品为什么还会火起来?
也许剧本还想要塑造萧平旌的心灵成长史?我觉得这倒是一个更好的角度。榜1表现归来复仇,进入庙堂之高,那么榜2表现长林风骨,退隐江湖之远,如此,也算是前后照应,有始有终了。
不过似乎也不对,如果是为了表现萧平旌的成长,那么促使他成长转变的重大事件就应该重点描写才对。这样的事件是哪些呢?甘州历练和三年守孝啊——甘州历练让萧平旌继承了父兄的长林风骨,三年守孝让他放下执念,坚定了退隐江湖之志。但是,这~~~么重要的情节,剧本却用了蒙太奇手法一!笔!带!过!
如此避重就轻,后果就是会导致人物形象刻画干瘪无味,脸谱化,公式化,工具化。所以你就会觉得我们可爱的昊然小哥哥塑造的男一号越来越不如男二号有血有肉形象丰满了,道理即在于此。
再叫好的作品,再有名的作家,也会有他疏忽错漏、力有不逮的地方;我们鉴赏一部艺术作品时,不要被这些外界因素牵了鼻子,关注作品本身就好。
【思考题】本文强调了哪些鉴赏和写作时应该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