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美食,正中下怀。俗话说的好: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说的就是对美食的无法抗拒,连清心寡欲的佛祖都不例外。这里的酒肉不一定就是指酒和肉,泛指一切好吃的美食,至少我这样认为。几年前的电视节目里曾经有一档厨艺大PK,可是吸引了我和小吃货儿子的眼球,每天关注比赛结果。当节目因故不再续播之后,还伤心了好一阵子呢!
说实话,对美食的贪恋,可以追溯到小时候。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时候,物质相当贫乏。爸爸当年总出差在外,常常背回一大袋一大袋的饼干,放在家里的立式大衣柜上面。只有年幼的弟弟有特权可以每天吃一次,这在当时就是无与伦比的美食了。我想尽办法,也只能从弟弟嘴里抠出一小块,那时对美食的向往就深深种下了。
爸爸总说我是个小美食家,每到一处,都会先找美食。民以食为天吗,我当然也是打着美食的幌子先了解一下这个城市的口味,再通过食文化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现在的我,除了少数的出差之外,常常借跑马拉松的机会到各地品尝美食。每个地方的美食各具特色,我的口味也不是是特别苛刻,只要外形美观,常常都会胃口大开,食指大动。
儿子却是名符其实的吃货。他最爱去的地方原来是香港,各色各样的小吃和甜品让人应接不暇。台湾也是他的最爱,曾经几次去台湾,都为了那百吃不厌的夜市小吃,尤其是九份芋圆。
今年的暑假,带着儿子在台湾岛环游了一圈。每到一地,儿子都会冲去夜市,寻找各种当地小吃。他是食肉动物,比较爱吃鸡翅、台湾香肠之类,对炸制的东西不感兴趣。其实台湾的夜市大同小异,我们在台南、台中的夜市吃到的东西和台北的差不多。但是离开了台北,好像就很难找到芋圆了。倒是珍珠和仙草很多,热带水果也丰富,鲜榨果汁随处可见。到达屏东的时候,台风刚刚过境,本来打算好了的,心心念念的水果释迦却无缘得见了。台风毁掉了大部分果农的释迦树,而释迦树要重新栽种、生长并结果要需要三年的时间。有时候,吃美食也需要缘份的。在南台湾补充足了芒果之后,又想起了九份芋圆,可惜当地的夜市仍然找不到芋圆。
行程的最后几天回到台北,由于是团队旅游,晚餐都没机会去夜市吃。把儿子急得,离台的最后一晚,方找到曾经去过的信义安河附件的临江街通化夜市,小小的人儿很快就找到熟悉的摊子,还惊喜地看到了原来的老板。老板显然也认出了这个小子,很开心地给他多加了几个芋圆。并且夸他长大了长高了,也更加懂事,有礼貌。台湾和大陆毕竟是同根生的兄弟姐妹,在饮食文化上的很多习惯都雷同,只不过因地域和气候有些微不同罢了。很喜欢台湾的夜市文化,人们都良心经营、守法卫生,所有的摊食他们本人也常常大快朵颐。夜市的美食文化难道不就是他们生活的縮影吗?平常但快乐,幸福并感恩。
希望下次再去台湾的时候还能去这个熟悉的夜市找到口味始终如一的芋圆。那个时候会不会就团圆了呢?也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