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愿你一生勇敢,心中有光


读完本文约需50分钟


书友你好,欢迎来到非凡精读馆!我是郝景芳。很高兴今天和大家分享我的新书《孩子,愿你一生勇敢,心中有光》。

我自己是一个科幻小说作者,可能有书友看过我写的科幻小说《北京折叠》,现在我也还在进行科幻创作。

为什么我今天带来一本育儿主题的新书呢?

最主要的原因是六年前我有了女儿,突然发现了一个新的世界:孩子的世界。为了孩子的成长,我开始大量读书,看了很多很多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书。后来,我观察到孩子的成长规律,渐渐更了解他们的心。

同时我发现,顺着孩子的成长,我也更加理解了自己的成长。回顾我的人生和那些影响我的力量,这些观察、积累和回忆,不仅对我做一个什么样的妈妈影响很大,而且对我整个人生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那么我也想把我的所学带给更多人。

一、化解家长的育儿焦虑

前几天和朋友聊起来带小孩,我说我带小孩挺开心的,带孩子是我生活里最开心的事情,我平时的压力和烦恼,都需要在跟孩子在一起的这段最放松、最没有烦恼和焦虑的时间来消除。

朋友当时特别惊讶,问我说:“你怎么做到的?难道带小孩不是个很抓狂的事情吗?”

我知道有很多家长都特别焦虑,我告诉朋友:“因为我能看见孩子本来的样子,所以我不焦虑。他们本来的样子是那么快乐,甚至让我惊奇,原来人可以这么简单快乐!无缘无故就哈哈笑个不停!这样的简单快乐,让我觉得美。”

事实上,很多父母都知道要看见孩子,要感受当下。但是有不少妈妈,明明知道这个道理,但很多时候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孩子一做不好事情,就会崩溃大吼,然后焦虑到不行。

为什么很多人就是做不到呢?这里面的关键点是什么?

我的这本书,就是希望能给大家解答这个问题,来帮大家理清楚为什么很多时候父母带小孩会焦虑崩溃?内在的原因是什么?我们该怎么去看清楚问题?又该怎么面对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习惯拆解一件事背后的思绪,找到最内在的根源,再从原理出发,思考解决方案。所以我在这本书里也是遵循这样的习惯,希望能帮大家从根上解决问题。有很多父母都跟我说,读过我的书之后内心通透了很多,焦虑感也消除了很多。

那具体要怎样消除父母的焦虑情绪呢?

首先我想问大家,你觉得什么是焦虑?

根据心理学的洞察,人对已知危险的恐惧是恐惧,对未知危险的恐惧就是焦虑。焦虑是一个人对潜在风险的持续性担忧。

也就是说,当你不知道问题在哪儿,危险什么时候出现,但就是担心事情会变坏,这种感觉就是焦虑。它会让人坐立不安,沉浸在压力中,如果一直持续,就会侵蚀人的健康。

因此,消除焦虑的一个办法就是让那些未知的东西变成已知。我们可以顺着我们情绪的表象,一步一步询问自己情绪背后的理由,直到找到根源。当我们看清楚焦虑问题背后隐含着什么东西之后,再一剖析,经常会发现其实没什么好怕的。

这就好比黑暗里,你可能会一直担忧树丛背后有可怕的事物,越不敢靠前,就越担忧,情绪也很容易炸。但是如果把树丛拨开给你看,你发现树丛背后只有一只秋千荡来荡去,你一下就放松了,焦虑也就化解了。

因为懂了,所以平静。

生活中我接触过很多妈妈,很多是那种特别光鲜亮丽、事业有成的妈妈,她们看起来工作、生活、孩子都有打理得井井有条。但是一跟她们聊起来,就会发现,她们心里经常会感觉累到要崩溃。

有一个叫小蓝的年轻妈妈就是这样。她有一份很不错的工作,在一家上升期的大公司,所以时不时要加班,同时她还有一个小孩,刚刚两岁。

她跟我说,她很犹豫到底要在工作上投入多少。她很希望成为事业家庭两不误的那种“光鲜妈妈”,但总是感觉沮丧。

因为加班回家太晚孩子已经睡了,家里人就指责她,然后跟家里人吵架,她自己也内疚得要命。而实际上,她已经比其他同事减少了工作量,成就已经不如人家了,已经很难成为她渴望成为的舞台中央的人了。

她在育儿上也下了很多功夫,读了很多育儿文章,知道父母的陪伴对于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所以下定决心要成为一个新时代母亲,要独立睿智、方法科学,坚决不像过去那种强硬粗暴的母亲一样。但她又时常焦虑地发现,自己并没有做到。她总是工作家庭都想顾,但常常工作家庭都顾不到。

小蓝其实是很多年轻妈妈的代表。那这样的年轻妈妈,怎么才能解决焦虑的问题,更开心幸福地带孩子呢?

其实,我们要看到,小蓝的焦虑中有一个深层的疑虑是:我能不能成为理想自我?

无论是立志成为“新时代好妈妈”,还是“独立成功女性”,都是小蓝内心中非常渴望成为的理想自我。

在很大程度上,小蓝的精神支柱就在于她非常努力追求理想自我。她觉得她把能做的都做了:努力学习,努力健身,努力学英语,努力改善谈吐,看儿童心理学书籍,也报育儿网课,她还按照榜样指引的方向进行时间管理和情绪管理。

这个时候让小蓝放弃对理想自我的追求,放弃掉“家庭生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光鲜亮丽形象,小蓝是很痛苦的,所以她并不想接受。

现实本身不足以引起焦虑,只有当现实和理想自我发生冲突,才会焦虑。小蓝不能接受拿掉理想自我之后的生活状态,她事实上并不够爱现实中的自己。让她真正焦虑的,就是接受现实。

当我们发现小蓝真正的问题在于不能放弃对理想自我的想象,对现实自我不够接纳之后,我会给她一些什么建议呢?

小蓝需要的是“没关系”,是在心里承认“我做不到完美的自己,但是这也没关系”。

英国心理学家温尼科特就曾经提出过一个观点:不需要做100分的完美妈妈,做一个“差不多的好妈妈”“80分好妈妈”就好了。

为什么心理学大师会提倡“差不多好妈妈”呢?原因是,一个“理想好妈妈”太容易迷恋于自我的完美,反而会让孩子一辈子得不到真正的成长。

要知道,孩子的成长必须来源于独立,孩子要能试错,能有空间自由生长,能走弯路,走错路,走投无路,能迷途知返,能破釜沉舟,能破土而出,能自成根系。

只有独自经历这一切,孩子才能成长为一个成熟的人。但是完美的母亲是一个为孩子做好了所有事的妈妈,她把一切都做好了,孩子就没有走这样独立的路的机会了。

而且,一个把孩子当作自己成绩单的父母,也永远没法真的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事情。一个人有成功的概率,也有不成功的概率。

过度追求理想自我的人,会无止境地看到自己和孩子所有不理想的地方,以高标准、严要求的名义否定自己,也否定孩子。

所谓的安于80分状态,不是说我们要无所谓地和这个世界妥协,而是我们允许这个世界有自己的样子,也允许自己开心地活着。

所以,对于妈妈们的焦虑紧张,最好的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我们要先接受自己,接受不完美但是真实的自己。因为只有放弃掉自己营造的幻象,看清楚现实中自我的形状,才可能进入真的平静和踏实。

其实,哪里有什么真的工作家庭兼顾呢?工作太忙了就是会少一些亲子陪伴,在家庭生活上花了太多时间,就是没办法像一些同事那样成绩卓越,但是接受这些也没有什么。

最重要的是,当你自己接受了自己80分的状态,带着这样的不完美与这个世界沟通的时候,身段会变谦逊,世界也就可以接受你的不完美。当一个人全然接受了现实的自己,那就相当于给一切事情一个安全的底线:大不了就是现在这样,没关系。从此之后,无所畏惧。

这时,你会发现做什么事都是轻盈的,你仍然可以去努力、去尝试、去追求,但你不再恐慌了。你会发现,只要你内心的感受和思想还在,什么状态都是不足畏惧的。因为无畏,所以平和。

很多时候,不焦虑就发生在你把一个问题拨云见日、抽丝剥茧想清楚的那一刻。在你把问题看清楚之后会发现,其实背后的一切都是可接受、可理解、可解决的。这种情况下,一个人的心会稳定,对生活也能多一些清明的看法,对自己和孩子也都没那么多焦虑和急迫。

二、教育中的具体场景

除了我们上面讲的总体上的、对自我追求上的焦虑,父母在带孩子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很多具体的,但是又头疼的问题和场景,我在书里也给大家介绍了一些方法。

比如孩子每天上学之前磨磨唧唧总是迟到,总是把家长的话当耳旁风,做事情拖拖拉拉,没有时间观念,写作业不好好写总需要催,这个问题真的是很多家庭的痛。

很多父母会告诉我,每次遇到这些事情,真的压不住自己的怒气,一股火上来什么教育方法都抛到脑后了。那么在这里,我可以给家长提供一个小工具,也是一个小方法,叫作“以时间为奖赏”。

01 孩子的时间管理

以时间为奖赏,就是让孩子对自己的时间有一定的掌管。他越是能快点做好作业,越是可以多玩一会儿。有的父母容易出的问题是,孩子写完作业,就给他增加更多练习,这样孩子当然没有动力写得快。

还有的时候,父母的问题在于,给孩子一次性定的目标太高。比如,要一口气写完所有的作业,要全部写对才能玩,孩子就会觉得遥遥无期,于是更加磨磨蹭蹭。

真正能让孩子锻炼时间管理的,是让他觉得时间是可控的。自己抓紧时间完成任务,立刻就获得了多几分钟玩的时间。这种付出就有回报的感觉,会激励孩子更加抓紧时间。

不过,除了这种具体的技巧,我们还应该想一想更深层次的东西。要教孩子做时间管理,我们首先要明白,一个人时间管理的背后,是什么样的心理因素在发挥作用?

实际上,我们应该让孩子做到的是四个字:心里有数。也就是说,时间管理是表象,自我认知才是内核。孩子管理的不是时间,而是自我。比时间管理更深层的是自我管理。

想让孩子进行良好的自我管理,需要这个孩子有两点特质:


1.对自己的状态有自我认知;


2.对自己的成就有自我要求。

具体该怎么做呢?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其实有很多,《儿童心理学手册》告诉我们:

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是从很小就开始发展的。父母多用鼓励、支持的态度,孩子就比较容易获得自我管理能力,过度控制和惩罚非常不利于孩子发展自我管理。另外,父母跟孩子的语言对话,能让孩子生成自我概念。

所以,想让孩子增强自我认知,家长们需要多和孩子语言对话,有意识引导孩子思考自我。时间久了,孩子会把这样的思维和表达作为自己的习惯。比如,你可以问孩子:“你现在想看这本数学册子吗?”“你刚才不高兴,是因为你觉得他说得不对吗?”“积木倒了,你心里有挫败感,是吗?”

在增强自我认知的同时,你还可以用语言标识出孩子的成就,增强孩子的自豪感。孩子做好了一块拼图,你可以跟他说:“哇!你能把这个拼图拼起来啦!半年前还不会呢!”“呀,这是你自己搭的吗?太惊人了!”这些语言会让孩子对自己有自信。

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要让孩子把成就归功于他自身。也就是说,让孩子不仅感觉到“我在进步”,而且还能把这些进步归因于“是因为我自己努力想办法,所以取得了这些进步”。

有了这些自我认知的基础,一个孩子才会自发地生成自我要求,也就是“我要越做越好”“我要取得好成绩”。只有这种心态才可能让一个孩子真正发自内心进行良好的时间管理。

因此,时间管理背后是自我管理和自我驱动,而孩子自我管理和自我驱动的背后,又是父母看见并且尊重孩子的自我发展的努力。

02 家长与孩子的沟通

除了上面提到的干事情磨磨唧唧、慢慢吞吞的问题,让父母们也常常头疼不已的,就是教育中的无效沟通。

很多时候,我们会遇到这种情况:你苦口婆心地劝一个人,说的道理简直不能再正确了,但他就是不做。在面对孩子的时候,这种情况更是几乎天天出现。我们就想不明白,他为什么不肯听正确的道理呢?

在这里面,其实有一个人与人交往的最根本性的问题,那就是:你把对方置于什么样的位置上。

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过这样的细节:

有时候你想要提醒小朋友一件事,例如应该把手里的东西放在这边,结果小朋友不仅没有听,反而“啊”一声爆发了强烈的情绪,把手里的东西扔下,不肯合作。

而你仔细分辨他的情绪,会发现他其实不是对抗,更多是委屈。他会大声说:“我本来就是这么想的”,或者“我还没来及……”。而大人往往不理解孩子的这种委屈,会说:“我不就是提醒你吗?”“脾气这么大跟谁学的?”孩子一听,更哭闹了。

在这样的场景中,驱动孩子的内在情绪是什么呢?

其实,在这个场景中,孩子的心理语言是:我本来就能做好的,不用你说我也能做好。他的内在情绪是:你说这些提醒的话,就好像我自己做不好似的,你不相信我。而他之所以不合作,是因为他的潜意识觉得,如果听话了,就是承认了自己做不好。

这里面涉及到他的自我感知:如果是自己本来就想做的,那么是对自我的自豪感;如果是自己没想到,而要父母提醒的,那则是对自我的羞愧感。

这个细节有什么重要的呢?重要之处在于,我们很多时候都没有注意到,当我们说话的时候,是把对方置于好角色上,还是坏角色上。这两种不同的处理,会催生完全不同的结果。

我们在生活里见到孩子做得不好的地方,经常会指责孩子。但是忽略了指责就是让对方成为“坏角色”,说的是对方哪里不好,如何没达到要求。

例如“你看看,我已经这么累了,你还把家里搞得一团糟!”,或者“这么简单的题你都不会,你说你脑子都干嘛去了?”

而让对方成为“坏角色”,潜意识是唤醒对方的内疚感,这种表达方式是我们经常不自觉采用的方式。很多时候,唤醒他人的内疚感,是让我们感觉到痛快的方法。

但问题在于,没有人愿意感觉自己是“坏角色”。一旦意识到自己被他人指责,一个人下意识的反应不是“知耻后勇”,而是“防御”。要么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否认这种指责;要么是冷冷不予回应,避开指责;要么是情绪爆发,把小事变成争吵。

如果不用这种指责的沟通方式,还能有什么其他沟通方式吗?

你可以尝试下表达需求的方式。比如,看到孩子玩具放得很乱,你说:“宝贝,妈妈下班特别累了,如果你能帮妈妈一起收拾一下,那真是太感谢你了。”或者“我看到你这些地方都做了很好的努力,要是再把这个简单的小地方做好,那就太棒了,太让妈妈省心了。”

表达需求的方式,会让对方成为“好角色”,成为能帮助别人的英雄。让对方成为“好角色”,可以唤醒对方的自我感觉良好,让对方看到他做的事情能在多大程度上帮助到自己。

注意,这是不把自己的困扰归咎于对方,而是直接对未来提出期望。在这种沟通方式下,对方往往会感受到自我的激励,会愿意把事情做好。

很多时候,我们在生活里做不到这种沟通方式,是因为两种执念:

一种执念是“你应该”。也就是说,在心里想象出一个模范的样子,如果对方达不到,就扣分。在心里给对方打了负分的情况下,沟通自然充满指责和贬低。结果对方感受不好,就不愿意按你的要求去做,最后形成恶性循环。

如果能放下“应该”,看到对方本来的样子和现有的努力,相信对方可以由此慢慢生长,生活中能见到的美好会多很多。

另一种执念是“我最好”。很多时候,规劝他人的人,并不是真正想达到规劝的效果,而只是想彰显自己的效果。比如“你看,我早说了吧”,这就是一句想要彰显自己的话。有这种心态的人,跟别人沟通的时候难免会想要打压别人。

带好小孩的根本方法,就是让小孩子认为自己很好,并且还能做得更好。哭闹、不乖、懒散都是正常的,偶尔迸发出的礼貌勤勉才是“哇!真好”。这样小孩子会感觉“我这么好吗?我真的这么好,那我还可以更好”,而这种自我感觉会让他自己想要做好。

父母在这个过程中不要去争功,越不去争夺“你看我把你教育得多好”的功劳,孩子成长的内驱力越强。

在这里,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是怎么处理我家俩孩子的关系的故事。

我们都知道,很多时候,二宝的出生会给大宝带来心理上的威胁,所以一些大宝会出现心理成长上的倒退和出于嫉妒的过激反应。这种情况都是正常的。

所以,在我家里,我没有给姐姐设定太多“应该”,不说“你作为大姐姐,应该爱弟弟”,我不做任何提前预设,允许孩子自然生长。而对孩子表现出来的任何友善的举动都由衷欢呼:“哇,姐姐来跟弟弟玩啦!”“哇,你们俩玩得真好!”“哇,姐姐还能想到弟弟,真不错。”这时候姐姐对于自己是个好姐姐,就有了一种莫名的心满意足。

而与此同时,还可以让大宝感觉自己在二宝心中也是“好角色”。“哇,你看弟弟好喜欢你呀!”“你可以教弟弟看画片,他都不会。”这样姐姐觉得自己被人喜欢和尊敬,也会开心。在父母和二宝眼中都成为了“好角色”,不知不觉也就成了好哥哥姐姐。这就是沟通方式的重要意义。

希望我提供给大家的这些小技巧,能够帮助家长在养育孩子过程中少一点焦虑。其实在我看来,化解焦虑的最好方法就是理解,当你理解了事物背后的基本原理,也就能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

放下焦虑不等于人对生活没有追求,也不等于自我欺骗,而是一种建立在清明之上的内在笃定。追寻一种清明的内在笃定,是我的人生态度,也是我希望大家能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做到的教育态度。

我曾经是一个学习成绩很好的孩子,但是因为自己总是能靠天生的小聪明做到很多事情,就习惯了这种追求短期的光鲜成就的心态,所以在人生选择方面遭遇了困境。

突然有一天,我发现人生中重要的成就没办法靠小聪明来达成了,而我总是想要“小山头打卡”的心态,慢慢成为了一种阻碍和桎梏。因为总是想要短期成就,想要在他人面前的面子,一旦达不到就患得患失、自我怀疑,也就无法感受到什么是内心深处真正的热爱了。

直到我彻底放下了对自己的执念之后,才慢慢有了对生活和事物深层的感受,慢慢摸索出让自己愿意一生为之努力的长久的路。我那时候才发现,人生路上需要勇敢和坚定多于需要聪明,心中有光的状态好过于头顶有光。

所以,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够从小不那么在意外在成就,但是对自己的内心更执着坚定,成为一生勇敢、心中有光的人,活得清明而笃定。

更希望所有的孩子都成为更完整的人。有独立的人格,有深入的思想,有清明而笃定的内心,而不只是考分机器。

三、中国教育的现状

01 中国教育缺什么?

那么怎么才能帮孩子成为这样的人呢?这就要谈到接下来我想跟大家说的通识教育。

在我看来,通识教育是当前这个时代以及中国教育环境中最需要的教育补充。目前,中国的教育系统已经在很多方面做得很好了。课程体系非常扎实,很有效,也非常重视公平。但是对于成为完整的、享受生活的人这个目标来说,它好像还缺一些灵魂性的东西。比如,超越的思想。

我们的教育中,技能训练真的很强。从一年级到大学,我们都强调把基础打扎实,先不管为什么学习一个知识,先把它学好。无论是数学物理大量做题,还是语文英语的勤恳背诵,都是发挥“头悬梁锥刺股”的精神,把所有精力放在技能提升上。

我们学习的明确目标就是提高成绩,而提高成绩的目标是考学,考学的目标又是找一份好工作。这个系统是很有效果的,所以我们看到中国学生竞赛非常强,很多人也能找到好工作。

但我们的教育,相对来说弱一点的是什么呢?是对理想境界的灌输。一个人接受教育,最终的目标是什么?学习想要达到的境界是什么?为什么不辞辛苦爬山,山顶究竟有什么风景?我们接受教育要解决的问题究竟是什么?这些问题都没有很好地回答。

可是,真正的杰出人物是怎样产生的呢?杰出的人物,国籍、民族、家庭背景各异,成长路径也千差万别,但是如果我们去分析,会看到他们都受到一个共通的核心的指引:解决人类和世界的问题。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不是因为学习才能获得进大公司的能力,而是因为学习才能让我们理解这个世界,解决这个世界的问题,成为更好的人类。

牛顿研究力学的目标并不是在中央造币局找一份好工作,而是试图用数学解释整个世界运动的原因。达尔文跟随考察团出海的目标,也不是拿一份水手的高工资,而是希望在纷繁复杂的动植物中找到共通的特征。

解决人类大问题,才能成为影响世界的杰出人物,这正是我们的教育中往往缺失的一环。人类有什么大问题?世界有什么大问题?很多人面对这两个问题是回答不上来的。

所以,我希望自己和各位父母们一起,能够对现有基础教育进行一些拓展。我们需要给现有的教育一片更广大的天空,让我们的孩子具备思考大问题的能力,让问题和思考来引导孩子未来的技能学习。

我们的教育需要通识教育的补充,让孩子能够有Think Big(想得更大), Think Deep(想得更深)的教育引导。让他们成为有灵魂的学习者,而不是空心人。

但是这一点,真的需要各位一起努力,它很难在学校里全部完成。为什么呢?因为无论如何改革,学校教育都同时担负着两个目标:培养和选拔。

02 教育目标

实际上,教育系统所有的新式教育主张,第一目标都是培养。是从人的理想出发,谈论我们期望孩子获得怎样的能力、人格。对孩子的培养目标都是以世界为舞台,以终生为目标。

然而教育系统,往往更负担着选拔的功能。选拔实际上是一种资源分配,以选拔为第一目标的教育系统,最核心的设计思路是清晰可辨的选拔标准,通常也就是量化标准。

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维度,像团队合作、领导力与大局观、幸福感和兴趣,很难在选拔的考虑范围内。而且为了杜绝徇私舞弊,最好是清清楚楚的数字标准;而为了获得数字标准,最好是有标准答案的题目。

以培养为目标的教育,会期望让每个孩子获得适合的心灵成长。而以选拔为目标的教育,必然更期望用可操作的手段,挑出排名最靠前的孩子。这两个目标根本是不同的,但又是学校都要兼顾的,这也是教育改革难以推行的内在原因。

其实,教育中适当以选拔为目标分配资源,这种逻辑本也无可厚非。但是最大的问题就在于,真实世界不是这样运作的。

选拔系统的成功之道,在于精确符合设定的标准。而真实世界的成功之道,则在于在没有正确答案的世界里,自己找出要走的路。

如果说选拔的世界是标准跑道,看谁先冲过终点,那么真实世界就是荒原和荆棘丛,看谁能在乱石中摸索出自己的轨迹。选拔的跑道看肌肉素质,真实世界则比拼的是极为不同的另一些素质,比如观察环境的能力、总结规律的能力、洞察大局的能力、与人协作的能力、抗击风险的能力、敢于闯荡的勇气。

在真实世界里,当我们选择进一个企业,我们要了解的,不仅仅是这个企业面试什么题,更多的是要知道自己的性格和喜好是什么,适合不适合这个企业的业务。

在企业里,当我们做项目的时候,我们不仅要填上所有项目表格,更重要的是协调团队分工、协调各方资源、协调上下关系,最后达成项目的目标。

当我们做产品的时候,没有人告诉我们什么是百分百正确的产品,如果有人知道,他自己就去赚得盆满钵满了。

当我们做市场的时候,市场规律总是隐藏在万千纷乱的数据背后的,瞬息万变,谁能有慧眼发现哪怕一点点规律,就能以导师的身份接受顶礼膜拜。

而当我们要做宣传的时候,也不再有老师给你出命题作文,让你用练过的模板拿高分了,可能需要的就是你自己脑洞大开。

这些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的关键表现,需要的是什么呢?是了解自我的能力,是协调他人的能力,是创造新鲜的能力,是洞察世事的能力,是思辨表达的能力,更是领导团队和把握大局的能力。

这些能在量化选拔考核中体现出来吗?不能,它们没有一个能用量化考试。甚至量化考试会压制某些素质——在确定的答案照耀下,独立创新和另辟蹊径都是傻瓜行为。

这就造成了教育最大的两难——升学系统和人生系统注定的错差。而升学系统需要被牺牲的,恰恰是对于人生成就最为重要的。那怎么办?只有我们自己来补上。如果校内教育注定要更多应对选拔,那我们希望我们的力量能满足人对成长的需求。

这种培养一个人长久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补充教育该到哪里寻找?就是靠通识教育。几乎每一所国际名校都很重视通识教育,他们就是要给孩子建立宏观视角,让孩子从世界的角度理解各国文化,获得清晰洞察的思考能力,提升表达与沟通能力,让一个孩子更懂得自我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做出明智的人生选择。

四、通识教育对成长的意义

01 顶层框架

我们为什么要强调通识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呢?

首先一个很重要的点,通识教育与碎片化的技能教育不一样,它能为孩子建立顶层知识框架,而顶层知识框架对孩子一生意义深远。

很多成年人进入工作中,才意识到自己缺少知识体系和思考框架,让自己的发展受到很大限制。事实上,决定一个人最终能达到的高度的,就是他的知识体系和思考框架的层次。

一般说来,一个人的思考框架可以分为跨领域的能力、顶层的大局观、深入思考本质原因这几个方面。人与人顶层思考框架的差异,跟多年的知识积累和见识有关,也与一个人的学习环境有关,最是需要潜移默化的影响,最难短期改变。

02 跨学科的底层思维

我们强调通识教育的第二个点,在于通识教育可以培养一个人跨学科的底层思维。

基本的底层思维能力包括哪些呢?对启蒙阶段的孩子,简单说,大概有以下这些:

理解能力:能听懂别人讲什么,能理解上下文的含义,能理解知识的表达。

抽象能力:能从具象的生活走向抽象概念,能讨论抽象概念。

逻辑能力:能进行推导,能思考因果、判断观点,能进行逻辑推理。

联想能力:能从一件事想到另一件事,举一反三,做题事半功倍。

表达能力:能把自己的意思说清楚,能对事情描述清楚,有自己的观点。

解决问题能力:能对问题进行多角度思考,通过自主尝试,寻找解决的办法。

这些思维能力,是通识教育最着重培养的。它不是要求一个人记住千百万知识,而是要一个人理解知识背后的思考方法。

孩子会从科学学习中,熟悉逻辑推理和理性思考。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对一个人在任何领域的工作都有莫大帮助。

当你能把“从证据到逻辑”的思维谙熟于心,你在做任何判断的时候,就能敏捷高效;当你思考企业,能有“维度”和“完备集”的概念做支持;当你对各种各样的专家观点能用批判性思维去听,你就能快速提取出信息,找到规律,排除忽悠。

孩子还会从人文学习中,理解深刻情感和社会关系;从艺术学习中,增强美的感知和自由想象。人文艺术的学习,让孩子能敏锐地感受,大胆地想象,能更理解人的心灵情感。

在戏剧《普罗米修斯》中,我们能体会到个体顽强的求索;在《阿波罗与达芙妮》的雕塑中,我们能看到最纯美的爱欲;在“纵有千般风情,更与何人说”中,我们体会到别离和遗憾;在“太史公曰: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中,我们看淡了生死与成败得失。

最终,这些感受和想象,让我们能成为完整个体,找到与他人、与世界的关系。

而所有这些加起来,就是一颗丰盈完整的内心。如果说科学、人文、艺术知识是树叶,那么背后的思维方式和心灵成长就是树干和树枝。学到树根树干,才有长久蓬勃的生命,只有完备的通识教育,才能让孩子触及树根。

03 学习经典

我们强调通识教育的第三点原因,在于通识教育非常强调研习经典,而这非常利于人建立整全的视角和贯通的思维。

绝大多数通识教育体系,都强调经典学习。在通识教育推行早期,历史传统悠久的名校,例如耶鲁大学,通识教育几乎等同于经典学习。

通识教育最在意的事情,就是将人类文明融为一体,让学生看见整体文明发展的脉络。而经典学习,是最能串联人类文明精华的思路方式。

影响人类历史发展的伟大作品,内部是有连贯的发展脉络的。思想家在前人著作基础上开始思想,科学家在前人工作基础上开始工作,艺术家在前人创作基础上开始创作。这样的思想轨迹,是人类历史能向前推进的内在原因,也是知识和事件的碎片信息脱离碎片化的方式。

通识教育可以带孩子一起,仰望人类群星璀璨。

因为通识教育有以下这么三个特点:搭建顶层知识框架,培养底层思维能力,引导理解人类经典。所以自然而然可以很有效地培养孩子的深度思考能力、基础深厚的创造能力、理解自我与他人情感的感知能力、视野开阔的判断能力,所有这一切,加起来就会塑造一个更加丰富完整的人。

五、通识教育的应用

01 做好孩子的文学启蒙

通识教育是一整套完整的教育价值观。在通识教育价值观下,我们可以获得学习各个学科的具体思维方法。举个例子,如何引导孩子的阅读和文学理解呢?

其实,这和让我们成年人理解文学没什么不同,就是找到文学故事中的核心点。核心点就像是龙卷风中心那个风暴眼,一切的漩涡都围绕它旋转。而那个风暴眼越令人关心,整个故事就越令人揪心,越令人沉浸其中。经典故事都能找到其中的核心点,哪怕是给孩子的经典故事,都有其中的核心点。

以孩子都喜欢的故事《冰雪奇缘》为例。《冰雪奇缘》讲了艾莎公主因为冰雪魔法而被王国排斥,一个人远走孤山,最后又在妹妹的召唤和敌人的入侵下,回到王国的故事。

这个故事几乎世界上所有的小朋友都喜欢,尤其是女孩。《冰雪奇缘》中的核心问题是:当一个人与众不同且被人排斥,她该如何做?

当我们真正拨开时代和地域的外衣,找到故事里那些真正能被我们懂得、让我们关心的问题,我们才会领悟到那些故事的好。而真正的好故事,都是有关于人本身,是一个人如何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一万种回答。

02 培养孩子的理科思维

那家长该怎么引导孩子学习数理科学呢?

传统的理科学习,是告诉孩子一个公式,然后让孩子练习如何应用。例如,告诉孩子压强公式,然后就不断换参数,计算结果。可是这样的讲授是无聊的、缺乏创造力的,孩子不知道学这些知识有什么意义,也不知道如何探究新的知识。

按照通识教育的讲法,每个知识都是一把钥匙,最重要的是要设置合适的锁,让孩子带着好奇心和探索精神,自己探究如何开锁,最终获得知识的钥匙。

如果以通识教育的方式讲压强,会问孩子:“为什么锤子锤不破一块布,针尖却能扎破一块布?”然后对比锤子和针尖的不同,让孩子讨论这里面的道理,猜想并验证,最终发现压强。

我们让孩子获得的,应该是开锁的能力。人类的发展,就是发现一个又一个新锁,通过聪明才智解开每一把新锁,每一次的解锁过程,都把人类文明推向新的高度。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我们需要通过教育让孩子锻炼的能力。

在这本书中还有更多启发和引导方法,包括在家庭中如何通过对话启发孩子的思考,锻炼孩子的底层思维。

希望家长有时间可以真的认真读一下这本书,尝试用书中的方法去解决一些我们在育儿中实际遇到的问题。

同时,为了更方便书友学习,我还在非凡精读馆为大家准备了一份有声的科学认知养育指南。

这份指南立足家长焦虑的多个方面,就像我们前面提到的,如何破解家长与孩子的无效沟通的问题,以及如何培养孩子的艺术思维、理科思维等等。

在这份有声的养育指南中,我会带家长们一起拆解问题、分析原理。围绕我们前面提到的通识教育的每一个版块,帮助家长从框架、学科、经典、行动入手,开始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将通识教育推行并实践起来。

我们只有为孩子搭建起科学、人文、艺术课程的体系,让孩子建立顶层知识框架,锻炼底层思维能力,培养创造力,才能让孩子在未来世界游刃有余。

另一方面,这本书也不仅能够帮助家长解决在育儿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还能从根本上帮助家长放松心态,达到平静笃定的状态,做到在育儿中多一份快乐,少一分焦虑,让育儿生活更美好。

谢谢大家!

以上内容转载自樊登读书app今日限免栏目,更多好书,请前往樊登读书app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6,142评论 6 49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2,298评论 3 39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2,068评论 0 351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8,081评论 1 291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7,099评论 6 38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1,071评论 1 29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990评论 3 417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832评论 0 273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5,274评论 1 31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488评论 2 33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649评论 1 347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378评论 5 34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979评论 3 32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625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796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643评论 2 368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545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今天感恩节哎,感谢一直在我身边的亲朋好友。感恩相遇!感恩不离不弃。 中午开了第一次的党会,身份的转变要...
    迷月闪星情阅读 10,562评论 0 11
  • 彩排完,天已黑
    刘凯书法阅读 4,208评论 1 3
  • 表情是什么,我认为表情就是表现出来的情绪。表情可以传达很多信息。高兴了当然就笑了,难过就哭了。两者是相互影响密不可...
    Persistenc_6aea阅读 124,879评论 2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