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柳七归来
说起卖关子一词,大家一定都不陌生。最常见的是以前的说书人说长篇故事,往往在说到紧要关头处突然中止,来一句“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借以吸引听众下次继续来捧场听书。
这种故弄玄虚、吊人胃口的做法,有时真的让人很着急!甚至有时候故意卖关子的人,还会利用这个关子来要挟对方,以达到某种目的。
那么为什么这种做法被称为“卖关子”呢?其实,古语中卖关子的关子,是一种用于交易的票据。
关子,最初是在南宋绍兴元年,因婺州驻扎军队的需要,出于筹集军费的目的而印造的一种凭证。
商人以现金在婺州换取关子,然后到首都临安(也就是今天的杭州),去指定的地方兑换铜钱,或者换来可以卖盐卖茶的许可证等等,有些类似于现在先付款后取货的交易凭证。
大概,我们现在的俗语“卖关子”,就是从那时候商人交了现钱,却一时还看不到现货的原意引申出来的吧。
关子与北宋时四川地区出现的交子一样,都属于货币的符号,但并不是真正的钱。它们的出现,可以看成是中国货币发展史上的一个进步。而正是由于古人的智慧,我们的生活中才多了一个又一个约定俗成且恰到好处的俗语。
在朗朗的诵读里知天地,
于温润的文字中明事理。
更多精彩,
敬请关注文集「小清泉学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