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运第九天,才发现这是春节前的最后一个休息日,再过五个工作日就是春节长假。早上在家里待着,把新闻频道当做背景音乐,发现关于过年的话题越来越多。
回家过年,记者采访到的一个大学生说,今天下午的火车票,他昨天夜里三点多就睡不着,然后一大早就跟同学来到火车站,因为想到马上回家就激动睡不着,但想想要做三十几个小时的火车就不知道激动啥了。还有一个家庭,女朋友跟着男朋友一家回东北老家过年,男朋友的妈妈帮忙准备了一行李袋吃的东西,里面还有米饭。
这种场景似曾相识,而且在每年的这个时间尤为触动。
大学是在天津,距离平潭岛1873.9公里。那个时候往返福州和天津之间的最快的火车是K45/K46,福州到天津西的距离是2183公里,需要33个小时。在入学报道的时候坐了一次卧铺之后,后续的往返基本都是硬座。互联网还不发达的时代,没有12306,春运期间的票只能在现场购买,好在福建老乡一向很团结,有老乡组织统计好回家时间,帮忙把学生证收上去,然后安排几个人去火车站彻夜排队,有时候也可以通过学校代买火车票,但并不是每次都靠谱。像北京发往福州的这类长途车都有限售,我们经常买到是北京开往福州,然后在天津上车。
回家的前一天,跟文章开头的那个同学一样,也是很激动,然后把换洗的衣服和被单洗一遍,如果晚上还没干,就在暖气边上一件件的烫干,北方虽然离家远,有了暖气的存在似乎显得不那么的冷,相比后来到家竟然有点不适应。暖气边上,把一件件衣服被单烫干之后,天也差不多亮了。想法是反正火车上还有漫长的30多个小时,把自己折腾累了火车上好睡觉。
福建帮在很多地方都是存在的,学校也是一样,老乡的一个传统习惯就是一起回家。因为买的票是北京发车,然后在天津上车,会发现上车前还空荡荡的车厢,一下子就坐满了。上车的时候,男的帮女的拿行李,女的帮大伙找位置。上车后,大家一起打牌聊天,会发现一个学期说的话还没有火车上说的多。
毕竟是三十多个小时,总有打完的扑克,聊完的话题,但一帮人至少不孤单,互相换位置轮流睡觉。那个时候没有现在嗜睡,现在基本是上车睡觉下车走人的节奏,那个时候对睡觉的需求很少,一个晚上能见识到各种睡相的,躺在座位底下的、躺在过道的、三个位置挤着四个人的、站着倚着位置的。一年两个学期也得经历四次行车,难免会碰上熊孩子和老人,让座之后都不知道怎么开口。
现在火车到站,大家都是到站前三两分钟开始收拾东西,然后从容下车。那个时候不是,过了鹰潭,就感觉快到了福建,离火车到站还有三四个小时,大家就开始收拾行李。如果没记错,在福建境内会停三四站,邵武、南平、福州,陆续有人下车,但最多的还是在福州。
上大学的时候是老妈送我的,来的时候是卧铺,回去的时候是硬座,因为几乎没有出过远门,估计整整三十多个小时都没怎么动过,据说下火车后腿都肿的不行。
有次火车票比较紧张,没有买到车票,跟黄牛商量带到候车室然后混上车,然后一路站回来。问一个老乡怎么回去,他说飞机票回去。那个时候脑子里从没想过原来还可以这么回去。不过,现在已经很习惯坐飞机了,挺好的。
回家过年,小时候的印象其实很模糊。记不得太多场景,唯独记得有一次大年初一跟老弟吵架,至今还有点愧疚。自打自己开始在上海工作后,反而有点期待过年,比以前更为强烈。猴年春节,是老爸老妈在上海过年的第三个年头。老爸吵着要早点回去,最后还是顺着老爸的意思,没有让他们呆太久,毕竟上海的生活跟老家有太多的不同。在回去之前,我跟他们二老聊起这个话题,我说现在我们一年到头相聚的时光不多,除去出差顺路回家,正儿八经在家里呆的日子屈指可数。我留你们在,只是想跟你们多呆一会。说完,大家似乎都不说话。
回家过年,其实家人在哪,家就在哪。不知道是不是环境的因素,没有一大家子过春节的习惯,也少了很多的仪式感。春节是唯一能跟家人好好相处的长假,三年在外过春节,能看到爸妈的改变。第一年,是在上海玩,爸妈基本不能接受在外面吃饭,吃顿饭都会说上一阵,一般是吃完早中饭出去,然后带点干粮,晚上回来做饭;第二年,带着出上海,住的是快捷酒店,时间不长,安排了两晚,爸妈就觉得已经很不错;第三年,基本在四五星级的酒店进行筛选,吃饭的时候爸妈更多是对菜进行评价,而不是对我的行为进行评价。
回家过年,大家都在说年味没有以前浓了,我却觉得,现在比以前更有仪式感。前几年,自己很早就开始操办起年货,然后跟老弟商量行程。今年决定回福建过年,早些时候,就问老爸老妈要给家里的长辈准备什么,然后跟老弟商量去哪玩,然后开始收拾回去的行李。
今年回家的票买的比较晚,老妈一直在问,后来告诉他们行程后,爸妈说到,过去三年在上海过年都坚守到最后一天,怎么今年也不多请几天假。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数着日子上班,收拾行李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