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经抚不合,鹬蚌相争 - 草稿

166经抚不合,鹬蚌相争

经略辽东的主要将领是熊廷弼,可是朝廷不放心,又派了个王化贞为巡抚,两个重量级人员,并驾齐驱,没分出个高低来。

中央想着是互相掣肘,不使一家独大,可是这样一来,就犯了军事大忌。

“中外皆知经抚不和必误边疆。”

熊廷弼有胆略,知兵善守边,然性情刚烈,好骂人。

王化贞呢,恰恰相反,庸才,好大喜功。

本来定好的三方并进的策略,可是王化贞的手下毛文龙贪功冒进,没等到三军集合齐就冒然进攻,导致三军并进的策略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是一次重大的失误。

王化贞命令手下军事行动,熊廷弼都不知道,两个主将毫无配合可言,熊廷弼是“有经略之名,而无其实。”

接着王化贞三出师,三引还。

还大言不惭说,皇上,到了中秋节,你就听我的好消息吧!“中秋之月可高枕而听捷音。”

熊廷弼说你还是慎重行动,不要激进,不要轻敌,可是王化贞都认为着是熊廷弼在压制自己,不想让自己有功劳,对皇帝说:愿请兵六万,一举荡平。

一听这话就知道这是胡言乱语,辽东战事已经多年了,关系错综复杂,那是一场战争就能荡平的呢!

可是皇帝信了呀,皇帝太想胜利了,太急功近利了,心急了。

于是王化贞就这样不受熊廷弼节制,一意孤行了,当然结果很惨,大败!

等到清兵攻入广宁城下,王化贞还在官署里整理奏疏上报大捷呢,他的手下江朝东推开门就进来了,大声的喊,快跑!王化贞根本都不知道什么事情,看着一脸蒙的主将,江朝东也不解释,夹着王化贞就上马跑了,最后主仆两个人逃出了广宁城。

熊廷弼在大凌河遇见了狼狈不堪的王化贞,笑着说:“六万众一举荡平竟何如?”把王化贞羞愧的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古有将相和美名传千古,古人尚且知道合则赢,分则弱,同心协力办大事。

可是明朝的当权者,实行者都不明白这个道理,太多的心思用在勾心斗角,争权夺利上了。

熊廷弼不得不发出感叹,“经抚不合,恃有言官,言官交攻,恃有枢部,枢部佐斗,恃有阁臣,今无望矣。”意思是经略和巡抚意见不一致,可以交给言官来讨论,言官讨论不出来一个意见,那就交给各部,各个部门还讨论不好,那就交给阁臣,可是今天的阁臣都是一些昏庸之辈,边疆大事再也没有指望了。

熊廷弼没了信心,没了希望,整个辽东战事就没了希望了,现在无论是谁经略辽东,都无济于事了,谁也阻挡不了大清的铁骑了!

最后说一下这两个人的结局,熊廷弼以通敌叛国罪,斩首示众,并传首九边,就是把他的头颅在边关转了一圈,告诉所有的将领这就是通敌叛国的下场,真是可悲可叹呀,冷了多少边关将领的心。

王化贞这个真正的败军之将,投靠了魏忠贤,终其朱由校一朝十七年,都没有事,一直活到了崇祯朱由检五年,他的死是因为崇祯皇帝要重整辽东战事,拿出来杀人立威的。要不是这个原因,王化贞真的会颐养天年,老死朝堂。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每个时代,都不缺豪雄之人。 他们隐匿于人世纷扰之中,或为马夫,或为草寇,孔武有力,足智多谋。而时代亏欠他们的,实乃...
    隐居云中阅读 5,749评论 0 23
  • 八.内忧外患 1.经抚不和 如果把城市比作一个点,两个城市之间联系为一条线,后金攻占了这些城市等于断掉了一条线线。...
    一只支阅读 4,583评论 0 7
  • 【题记】在我的头条号上推出图文版,在此同步推荐单文字版。----2019.4.11 神州豺虎任纵横,阳九如何厄圣明...
    了不了斋主人阅读 4,780评论 0 0
  • 明光宗朱常洛,作为明代一位极具特点(短命)的皇帝,他的人生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苦大仇深。 出生就不受人待见,...
    异色瞳的忧伤阅读 3,619评论 0 0
  • 下文搬自头条小编虎哥(我和喜欢的一篇文,一段很无奈的历史) 大明天启五年(1625),八月的一天。 56岁的囚徒熊...
    孤村落日残霞阅读 3,030评论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