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日和上学日的早餐后,照例是每天孩子爸催促着孩子的场景。
孩子爸催促时焦灼的表情,有时不那么着急时就干脆或躺或坐在沙发上看着手机打发这令人烦躁的等待时刻。
我有时会被这种焦急、烦躁传染,脑袋里不时会有个声音说这孩子太磨蹭。也因此我有时也会忍不住跟着一起催孩子,或言语威胁孩子,说超过几点就没有早餐了。其实那么小的孩子哪里会有什么时间概念,但她会对我所发出的威胁信息有感觉。每次我说出这样的话,孩子会很烦躁或生气或哭着去做我们希望她做的事。但看到孩子这样的状态,我心里也不是滋味。要他牺牲他的开心,去做我们想要看到的他做的事,那不是我想要的。
今天早上吃过早餐,我提醒孩子还需要去叠被子和换好衣服,然后我就收拾厨房去了。一会就听见孩子爸叫我去给孩子准备今天要穿的衣服。我出来一看,孩子爸若无其事坐在沙发上叫我。我一边给孩子挑衣服,一边对孩子爸说“你是不是没事做,那我帮你找事吧。”谁知孩子爸一本正经的说“为什么非得有事做呢?”我一想,也是啊,为什么一定要做事,不能无所事事呢?但想着家里还有一大堆的事,我实在不能苟同孩子爸的说法。
正在旁边换衣服的孩子接话了:“对啊爸爸,你为什么不去浇花呢?”我说:“哦,这真是个好主意。”转而又对爸爸说:“不然,你一边做事一边等孩子吧,这样你把这个时间利用起来,也不会觉得等待的时间那么难熬,心情那么烦躁。阳台上的袜子你也可以叠一叠。”然后我就端起一盆水,拿着抹布,开始打扫孩子房间的清洁卫生了。爸爸走出房间,然后就听见他大声的说着“那我不催你们?不催的话那要到几点了。。。”我没回应他。
房间里,我看到孩子正认真的一件一件叠着他的床上用品。我说:“而且你知道爸爸在等你,你也会抓紧时间做这些事情的,对吗?”孩子说:“是的。可是妈妈,这是我最快最快了,再快我就又要变回最慢了。”看着孩子的努力认真,我那会真想找孩子爸来看看孩子正在做的事的状态,叫他不只是在另一个空间里或坐着或玩着自己的手机,一边隔空的喊着催促。
一会孩子叠完了,走去阳台爸爸身边。我看见爸爸正一边叠着袜子,一边对着孩子说着“我每天都等你到迟到,现在我是事情少,迟到没事,那事情多怎么办。每天都叫你快点快点。。。”我走过去,对孩子说:“如果都准备好了,就出发吧。”又对着嘟着嘴的孩子爸说:“好了,如果7点钟叫她时间不够,那我们就6点半叫她试试吧。走吧。”
送到门口,孩子爸等着在换鞋的孩子,我说:“每天我们都为这个事情烦恼,到现在也没解决,那还是我们的问题啊。”
孩子换好鞋,扑腾腾的跑下楼去了。匆忙中,都忘记了每日离别时我们的拥抱和亲亲。
想起昨天去同事姐姐家,为他那已经半学期没上学的侄儿去做心理辅导。小男孩说,以前爸爸常常不在家,在家就总是催他、骂他。妈妈也跟着一起对他急。但他们越是那样,他就越不想起床去上学。但后来爸爸妈妈对他的态度变好了,他对他们现在的表现挺满意的。而且自己也觉得,虽然读书不是唯一的一条路,但却是最轻松的一条路。如果自己就这样中断了,那就太可惜了。谈到将来长大了要做什么,小小年纪的他说,至少要考个重本,要做个对国家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如果我们只盯着小男孩不肯去上学这个行为,可能会有很多评判,觉得这孩子不正常,有病。但深入和他交流后,往往会让人去掉头脑中的刻板映像,刷新对这个原先不肯上学的孩子的认识。
就这个男孩本身来说,父母对他的态度最影响他去上学的心情。久而久之,变成一种模式。
谈话结束后,在和男孩妈妈谈话的过程中了解到,最初孩子不肯去上学时,全家人都很着急,给孩子讲道理,打、骂、威胁。各种办法都试过了,可没有效果。孩子甚至不出门,整天在家呆着玩手机。后来,小男孩妈妈开始听网上一位亲子教育专家的课程,慢慢开始接纳孩子的现状,且动员全家人接纳他。
妈妈说,她就记得专家说的不要盯着他不上学这件事。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开心,他不上学一定有原因,但当他在家里能体会到不管什么事情发生,家里都能给他提供支持和温暖的爱,他就会慢慢敞开心,自己克服或是向父母寻求帮助。
和孩子的谈话中,我一一问了每个家庭成员和他的关系。他对每个家人的印象都是每个人都对他很好,很关心,妈妈对他是极致的好。谈到爸爸时,他说,以前爸爸态度很不好,后来就变好了。我问,那你对爸爸现在的表现满意吗。他笑着说,满意。
当父母开始转变,孩子能在生活的点滴中感受到父母的温情陪伴和接纳,他便向内开始了转变。
以前呆在家里整天玩手机,是因为不确定家人会怎样对待他,而他的困惑无从解答,他只能沉浸在手机里。而现在,他能确定家人对他的接纳和信任,于是,他开始思考自己的问题,并相信自己能突破那些障碍,也决定不久后的六一,他将重返校园。
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引领人。当孩子出现一些偏差行为时,我们怎么引领他回归正常,考验的是我们做父母的意识觉醒和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