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电话给闺蜜,电话那头的她告诉我,今天心情非常糟糕,头很痛。一问才知父亲,他的父亲刚刚确诊为肝癌晚期,她已经订了机票,准备立刻回老家。
她决定回家这件事,却遭到了父亲的极力反对,因为担心影响她的工作,也担心她不能好好地陪孩子上网课。一想到老人家到这个时候,还在惦记着自己,关心着自己,为自己操心,不由得又悲从中来。她问我关于临终关怀的一些建议。
我曾经非常回避关于老人离世这样话题的,每当父亲跟我提起“死呀,活呀”这些,我要么就是打岔,要么就会生气。随着到了40多岁这个年纪,身边的朋友也开始遭遇老人离世这样的事情,于是我也不再回避了。因为死亡也生命的一个规律,想要回避也回避不了的,那不如就直面好了。
一次在网络上看到开国大将罗瑞卿的女儿罗点点,她与几个医生朋友聚会,谈论起死亡, 说道:“我们不希望在 ICU 病房,赤条条的,插满管子,像台吞币机器一样,每天吞下几千元,最‘工业化’的死去。”
我想起大伯,在他生命最后的几年,就是这样。每次姑父去看他,都忍不住要唏嘘,觉得好没有尊严呀!伯父那样倔强的一个人,处在那样的境域,自己根本无法做到什么,我猜他的内心一定也是非常痛苦的。
还有一次,我们上专业课,提到了个人创伤。一位学员,年龄大约长我10来岁女性,在课程中大声痛哭,她说不能接受父亲在临死的时候,还愤怒地瞪着她,表达对女儿的恨。但这位女士当时把自己能出的所有的钱都给了医院,希望医院能够挽回父亲的生命。父亲则要承受着各种冰冷的仪器,各种的管子与身体的的接触,以及一期他人摆弄来摆弄去,或许在他经历了这么多的痛苦之后,他不希望自己没有尊严,没有品质的过日子。 那一天,在这位学员伙伴的痛苦中,我意识到需要去尊重一位老人最后的那份体面。
我推荐了《最好的告别》这本书给闺蜜。书里介绍了关于衰老与死亡的一些常识。 的确,过度的技术干预加大了对病人的伤害,剥夺了他们最需要的临终关怀,错过了与生命中最宝贵的人相处的最后时光。在一个人衰弱或者是重病的时候,尽可能的减少痛苦并且改善生活,帮助他好好的活到终老,这才是最好的告别。 真正的勇气是面对人终有一死的勇气,那一天生的愉悦和死的担当都将成为生命圆满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