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也许都中了孤独的毒
“城市,是一个几百万人一起孤独地生活的地方。”
这几年来,对梭罗的这句话越来越有感触。
我在这座广州城里,看着身边的同学、朋友,一个又一个离开。
有人选择回家考公考编,有人则是家里已经安排好了门路,也有人只是单纯地想换个环境。
但有一点是相同的:不愿再忍受城中村潮湿、逼仄的环境,以及那挥之不去的孤独感。
网友@La 分享过自己的经历:
来到大城市一年多了,一直是一个人。每天上下班我都经过一家火锅店,窗内热气腾腾……
生日那天,第一次鼓起勇气进去。为了缓解一人食的尴尬,我点了两份蘸料和餐具假装在等人。
吃得很开心,就是一直在憋尿不敢去厕所,我怕回来服务员把桌子收掉。
这一天我一共接到两个电话,一个是电话那头问我要不要发票,我想跟他多说几句,可他似乎着急打下一个电话。
另一个是傍晚时候母亲打来的,问我生日怎么过,我告诉她朋友在等我聚会。
偌大的城市里,从不缺孤独的灵魂,哪怕窗外的街上人声鼎沸,也盖不住心里的冷清。
不由想起林语堂的一段话:
“孤独这两个字拆开来看,有孩童,有瓜果,有走兽,有飞虫,足以撑起一个盛夏傍晚的巷口,人情味十足。
稚儿擎瓜柳棚下,细犬逐蝶窄巷中。人间繁华多笑语,唯我空余两鬓风。
孩童走兽飞虫自然热闹,可那都和你无关,这就叫孤独。”
城市的灯将夜点亮,来往的人们行色匆匆,忙得很,也急得很。
每个人都在各自的生活里奔波,谁不是很努力很努力,才能挤出一丝喘息的空间。
孤独总是难免,逃不开,也避不了。
无论大城市,还是小县城,孤独它从不缺席。
一位朋友跟我说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话:大城市里的孤独是无人可说,小县城里的孤独是无话可说。
他在去年回了老家,本以为回到家乡,就可以摆脱孤独的侵袭,却不料刚脱离了一种孤独,就又陷入了另一种孤独。
邻里间的家长里短,他插不上嘴;他念念不忘的远方,也没人理解。每个人都只会问他的收入,却从没有人关心他的理想。
就像蒋勋在《孤独六讲》里所说的,每个人都在说,却没有人在听,尽管他们使用的是同一种语言。
这是一种深刻入骨的孤独,周遭越嘈杂,往往就来得越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