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朋友,
祝好!今天是周六,一大早被铃声叫醒,刷牙洗脸之后,决定给你写信。很早之前就得知昨晚的活动,贾樟柯将会来到纽约,讲解他的《江湖儿女》,于是拉着朋友早早买好了票,却是在昨日下午前往纽约市的火车上,才终于看完了这部电影。
开始前,主持人问有多少人看过《江湖儿女》,我举了手;继续问有多少人活动前两天补的课,我举了手;最后问,有多少人看贾樟柯的电影超过四部,我也举了手。如果认真算一算的话,我看过《小山回家》《小武》《世界》《任逍遥》《三峡好人》《二十四城记》《站台》《东》,最后算上《江湖儿女》,一共是九部电影。前几日室友还跟我说,我觉得你还挺喜欢看中国电影的,也挺喜欢中国导演的,例如张艺谋,例如陈凯歌,例如贾樟柯。
去年《江湖儿女》在纽约上映时,贾樟柯也同样来到的现场,一个朋友去了,后来告诉我们说,贾樟柯的口才很好。虽然做了一学期他的电影研究,我竟没看过他的任何采访视频,只读过他写的书,所以昨日确实也被他的口才所震惊。可惜的是,主持人和最后观众的提问水平都不尽人意,幸运的是,贾樟柯提供了比问题所更丰富的回答。不得不说,贾樟柯讲故事很有水平,虽面无表情,但这更增加了喜剧效果,观众席上时不时发出笑声。(差点写成猪叫哈哈哈哈)
而让我印象最深的,除了他的故事以外,还有他讲为什么拍电影。他说,现在年轻一代的孩子,往往都是很喜欢看电影,看了很多的电影,想要拍电影,想要拍自己喜欢看的电影。但是他不一样,在他的内心中,有着更为迫切的原因,推着他去拍电影。他说,这是实感体验,我在笔记本上标注physical sensation。他讲他小时候吃不饱肚子的故事,讲早上吃玉米面做成的窝窝头,吃三四个,课间操的时候就开始饿,要熬四节课才能回家吃饭;他讲从家中修自行车转型到修摩托车的同学,一天下午突然没有来上学,后来得知试骑摩托车的时候,出了车祸,去世了。饥饿感与偶然的死亡,这些体验推动着他,促使着他,寻找表达的方法,于是他尝试了很多,写小说,写诗,甚至画画。他说,“然后才选择了拍电影。”
而我有些惭愧,大概是意识到自己似乎就是他口中所说,仅仅是因为喜欢看电影,就想去拍电影。至于自己究竟想表达什么,自己都不甚清楚。贾樟柯谈及其电影的筹备,《江湖儿女》筹备了十七年,现在着手准备的清朝的故事,筹备了九年。这么多年以来,竟然对同一个故事,同一种情绪,怀有不变的热情,它们必须被讲述出来,不吐不快,同样也是很厉害的事。
我却不一样了,我没有经历过什么,更没有想表达什么。来到学校图书馆,和室友聊到暑假给她姥姥姥爷拍纪录片的事,觉得这是我现在,想要做的事。保留住历史,不被人遗忘、
祝一切都好!
二月十六日 二零一九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