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二世元年各地群雄奋起,打来打去,最后只剩下一对儿最有实力的选手,刘邦和项羽。
项羽官三代,时势所迫带着一干人马打天下,期待有朝一日好与一起打拼的兄弟们共享荣华富贵。最终项羽凭实力做到了给战斗的弟兄们封地封王。
项羽分封天下之后,觉得人生如此足矣,跑到彭城独占一隅,做起西楚霸王。
刘邦草根出身,苦心经营多年,按照当时与楚怀王的约定,刘邦应该最先被封王赏地。迫于项羽的威势,劳动成果眼瞅着活活被项羽霸占,心生怨恨。
天下没有绝对的公平。公平是相对的。相对公平就需要大家共同一致认可的规则。项羽一向自负、跋扈,惯常照自己的意愿喜好做事,分封之前哪来的规则呢?这样势必导致封王分地时一部分人的利益和想法得不到实现和满足,为今后埋下祸患。
刘邦就被项羽封为汉王,居巴蜀之地。现今巴蜀被称为天府之国,宜居城市。那时的巴蜀天高路远,交通闭塞,俨然囚笼一般,并且“项羽使卒三万人从”,相当于剥夺了刘邦的兵权。
项羽常常高估自己、高估人心,在汉王刘邦去其属国的路上“诸将及士卒多道亡归,士卒皆歌思东归。”将士们不愿去异地他乡,害怕一去不复还。
韩信气不过,跑去对刘邦说:汉王你是有功之人,项羽却把南郑给你,相当于流放,明显针对你!军中官兵跷着脚盼望回家。眼前就是大好时机,群情激昂,稍加利用官兵的情绪,我们便可“决策东乡,争霸天下”。如果等到天下太平,人心安宁,就不能成大事了。
刘邦觉得韩信说出了他的心里话。刘邦想,项羽分封诸侯,把天下当成自己家的。我刘邦还认为天下本应该是我的呢!你可以做王,我可以称皇。从此刘邦通过一系列骚操作,开启了他的逆袭之路。
首先利用分封诸侯时他人不满情绪,“陈馀怨项羽之弗王己也”,陈馀成为反楚的先锋官。
其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打败雍王章邯,收三秦之地。
接着,以项羽杀害义帝为引子,号召诸侯共同讨伐项羽。在灵璧东睢水,被项羽打得“大破汉军,多杀士卒,睢水为之不流。”
正面硬杠,刘邦不是项羽的对手。为战胜项羽刘邦无所不用其极,甚至不惜血本。比如“予陈平金四万斤,以间疏楚君臣。于是项羽乃疑亚父。”刘邦还罗列出项羽十大罪状。
即使如此,与项羽的较量也是一波三折,很难至项羽于死地。
刘邦军师多,灵活运用三十六计,最后,带着诸侯们的军队,把项羽困在垓下,唱响流传后世的四面楚歌,这才杀掉项羽,完胜。
天下大定,刘邦在洛阳南宫大宴诸侯,说出了流芳百世后世的那段名言:“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一个好汉三个帮。刘邦这段话,无疑在标榜自己任人唯贤,具有领导者的才能。刘邦果真如自己所说是礼贤下士的君主?
这场盛宴开始时,刘邦问列侯诸将:“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
王陵回答:“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
可见刘邦素来傲慢无礼,不尊重他人,列侯诸将跟随他都是因为有利可图。可叹天下熙熙攘攘只为一个“利”字。
蛋糕一共就那么大,你争我夺总希望能多占点。刘邦称帝以后,天下同样不安宁。今天这边造反,明天又怕那边抢了自己到手蛋糕。
为了稳固自己的天下,刘邦以各种理由铲除了自己分封的诸侯王,让儿子和刘姓嫡亲取而代之。
第一个被边缘化,后被斩首灭三族的就是“战必胜,攻必取”的韩大将军韩信。
早年还是汉王的刘邦,派韩信攻打齐国。韩信已破齐,使人言曰:“齐边楚,权轻,不为假王,恐不能安齐。”汉王欲攻之,留侯曰:“不如因而立之,使自为守。”乃遣张良操印绶立韩信为齐王。
韩信恃功邀赏,贪心难驾驭,而且又是汉朝的开国大将,功高盖主,刘邦忌惮。刘邦称帝不到一年,有人上书告状说韩信要谋反。刘邦就顺坡下驴,夺其权分其地。“后十馀日,封韩信为淮阴侯。分其地为二国。”任命自己的嫡亲为王。刘贾为荆王,弟交为楚王,子肥为齐王。
刘邦的胸怀可见一斑。刘邦对自己父亲的言行,进一步映射出刘邦的心胸。
高祖五日一朝太公,如家人父子礼。太公家令说太公曰:“天无二日,土无二主。今高祖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后高祖朝,太公拥篲迎门却行。……心善家令言,赐金五百斤。
未央宫成。高祖大朝诸侯群臣,置酒未央前殿。高祖奉玉卮,起为太上皇寿,曰:“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殿上群臣皆呼万岁,大笑为乐。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刘邦征战中,路过家乡沛县,百感交集,所作这首大风歌道出自己一生的辉煌和担忧。
言不可说尽,道不能点破。草根要逆袭,看看高祖本纪,自己参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