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西南宁一起关于儿子杀害父母的案件在网上被传得沸沸扬扬的。案件中的凶手今年22岁,被他杀死的妈妈是一名博士后,生前系广西民族大学的教授,被他杀死的爸爸生前是当地一家知名律师事务所中的知名律师。
据悉,行凶者此前还在英国留学,回国后因想再次出国与父母发生矛盾,矛盾被激化后将父母杀害。具体案件真相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也不好评价太多。
但从本案件中,我们能够看到的是,在这个家庭里边,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儿子还是个留学生,这样的家庭情况让人很难联想到现实中的这场悲剧。但惨剧却实实在在就发生在这个家庭里,让人无比心痛。
近日我正好参加了一个关于幸福家庭的教育培训,结合昨晚所学的课程,我想谈谈养育一个孩子最重要的几点因素:
第一,亲情连接。孩子就像一棵树,亲情就是这棵树的树根。如果树根没有滋养好,这棵树很难健康成长。所谓的亲情连接,就是要求我们当父母的多给孩子亲情上的关怀,如:
1.对孩子多一些温和,少一些粗暴。有的父母对孩子特别缺乏耐心,对孩子动不动就喜欢打骂。孩子很难感受到父母的爱,被打骂多了,心门也就对父母关闭了。有事宁愿跟别人说,也不愿意跟父母分享。
而如果父母能够温和耐心地对待自己的孩子,不管发生任何事,父母都不会不加思考就指责,孩子不管到哪里,不管做了什么事都会愿意跟父母分享自己的内心想法和感受,因为不担心挨骂,没有心理负担,这样的孩子跟父母的关系自然会比较好,亲情连接也会很容易建立起来。
2.对孩子多一些关心,少一些冷漠。在很多父母的眼里,关心孩子的成绩远比关心孩子本身要多得多。我有个小侄女就整天抱怨自己的父母就是个分数器,从来不知道关心孩子是否在学习上遇到困难,也不关心孩子心里想什么,只知道过问考试分数。考好了笑脸相迎,考不好指责加打击甚至打骂,孩子现在十二岁,最大的心愿就是远离自己的父母,远离自己的家,宁愿去孤儿院也不愿意在父母身边。
相反,小侄女说班上有个同学让她特别羡慕,不管做错了什么事,或者考试考砸了,父母永远都不会打骂她,而是耐心地跟孩子分析原因,和孩子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这样的父母搁谁家里都深受欢迎,在这样充满爱的家庭里成长的孩子心态也会特别阳光,而不像我小侄女那样,因为长期和父母关系不好连死的想法都出现了好多次了,无比让人心疼。
3.对孩子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人会在鼓励中不断变优秀,而会在批评的声音里越发气馁,状态也会越来越糟糕。给孩子多一些鼓励,能够激发孩子的动力,孩子做事也会更加积极,进步自然就快;凡事打击批评,孩子的自信心都被消磨殆尽了,做起事来自然越来越被动。批评的声音多了,孩子难免会反感自己的父母,亲子关系必然受到影响。
与孩子建立情感链接的前提是亲子关系维护要好,否则连沟通都是问题,孩子只会离你越来越远。
第二,人格培养。孩子的人格就像一棵树的树干,一棵树能不能成材,树干的成长状态不容忽视。同样的,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人格的支撑。所谓的人格,就是孩子能力、气质、性格、为人做事和价值观等因素的整合。
人格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独立性、稳定性、整合性和社会性。孩子拥有健全的人格,他的人生才会越过越精彩,幸福感也强,否则人生会越走越窄,很难把日子过好。
既然人格对孩子的成长如此重要,父母如何才能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呢?可从以下几点出发:
1.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去影响孩子。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与父母相处的过程中,受父母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如果父母在为人做事这一块能够给孩子一些比较积极的影响,孩子自然而然也会表现出像父母那样的品质。
如果父母言行举止比较差,孩子也会难免受到不好的影响。我老家村里有一家人,父母平时喜欢做一些顺手牵羊的事,甚至专门去偷别人家的东西。现在两个孩子长大了,言行举止和父母一模一样。大儿子出去广东打工,还跟别人去抢劫被抓被打过,这就是父母对孩子人生影响的后果。
2.给孩子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孩子成长这一路,离不开家庭的庇护和滋养。家庭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孩子成长的氛围就很和谐,内心的体验也会很美好,性格也温和。如果家庭环境不好,父母经常吵架,孩子从小担惊受怕,长期在这样紧张的氛围里成长,心里的感觉会很糟糕,性格也会变得古怪,容易暴躁。
3.父母要多尊重孩子,多倾听孩子的心声。如果父母平时对孩子比较有耐心,愿意倾听孩子的心声,愿意尊重孩子的想法。孩子也会尊重别人,为人做事懂得照顾他人的感受。这个孩子长大后,不管跟谁相处,关系都比较融洽。
相反,一个从小得不到尊重的孩子,长大后往往就不知道如何去尊重他人,为人容易自私,做事也没有分寸,常常让周边的人痛苦不堪。
人格不健全的孩子,日子过得往往很艰难,人际关系也相对比较差,做事也难以成功,还容易走歪路,或者做出一些伤人害己的事。
第三,知识学习。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知识的学习,因为这关系到孩子长大后养活自己及家庭的问题。想要孩子的学习成绩好一点,最重要的一点是:打开孩子求知的欲望,而不是单纯地灌输知识。
每个孩子天生都充满好奇心,喜欢探索各种问题。只要我们允许,耐心引导,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孩子的学习欲望就会越来越强。
如果我们仅仅是强行灌输知识进孩子的脑袋里,不去关心孩子的意愿如何,迟早孩子就会对学习丧失兴趣,求知的欲望也会逐渐消失。孩子在学习这事上只会越来越被动,学习效果自然好不到哪去。
所以,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帮助孩子打开求知的欲望之门远比单纯地给孩子灌输知识要重要得多。
关于孩子的知识学习,十有八九的父母往往会把主要精力都花在这一块。其实,孩子的学习成绩不过是一棵树中的枝叶,光想让孩子这棵树枝叶繁茂,而不重视这棵树的树干和树根,迟早这棵树会生病枯萎。
一个人一辈子能不能过得好,成不成功,并不取决于他对知识的掌握有多少。就像开头所说到的凶杀害一样,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孩子文化水平也远高出一般人,但悲剧却难以避免。
这样让人痛心的案例早已不是新鲜事了,这恰恰说明了一个问题:成绩对一个孩子的影响其实并不是最重要的,想让孩子这棵树健康成长,先得照顾好根部和树干。
最后提醒为人父母的你,在养育孩子这件事上,千万不要本末倒置了。任何时候,亲情第一,人格第二,成绩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