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到的东西按时去温习和练习,不也很高兴吗?有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一位有修养的君子吗?”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说:“小孩子在父母跟前要孝顺,出外要敬爱师长,说话要谨慎,言而有信,和所有人都友爱相处,亲近那些具有仁爱之心的人。做到这些以后,如果还有剩余的精力,就用来学习文化知识。”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孔子说:“品德高尚的人不会孤独,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和他做伴。”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司马牛忧愁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过:‘死生由命运决定,富贵在于上天的安排。’君子认真谨慎地做事,不出差错,对人恭敬而有礼貌,四海之内的人,就都是兄弟,君子何必担忧没有兄弟呢?”
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孔子说:“不预先怀疑别人欺诈,不凭空臆想别人不诚信,却能先行察觉,这样的人才是贤者啊。”
学而时习之:自修(生活)
有朋自远方来:共修(合作和变化)
人不知而不愠:修习的结果(修为的境界)
学:明白知识。
习:不断践行。
《礼记》中有“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说法,说的是学习的几个层次,同样也是落脚在“行”上,让你去尝试和践行。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在两种情况下会遇到困难:
第一种情况是根本不学。
第二种情况是对于已经开始学习的人,要如何去应用和内化。应用和内化的过程有长有短,并没有固定的时间。有的人短期内看不到理想中的结果,会误以为学习没有用,学习无法改变生活,因此感到焦虑。这种焦虑感源自想走捷径的心态。
在尝试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在解决困难的过程中,找到快乐,也是《终身成长》所提出的核心理念。终身成长的心态,就是要从错误和挫折中学习,去体会其中的乐趣。
如果我们能够用快乐的方法来面对学习的困难、合作的困难、别人不理解的愤懑,便都将迎刃而解。应对方法只有一个字:乐。
入则孝:在家拿父母修炼。
出则悌:在外拿他人修炼。
谨而信:在事上不断修炼。
泛爱众,而亲仁:内心不断地修炼。
“色难”孝顺父母不是物质满足就行了,真正的孝顺要做到对自己负责不让父母过度操心,和父母相处一定要和颜悦色,最后“敬而不违,劳而不怨”。
跟别人打交道,真心相待,尊敬别人,诚恳地沟通,将他人当作自我修炼的对象。
谦逊有礼,不夸夸其谈,信口雌黄。
内心不断的修炼,向外:爱更多的普通人,靠近有仁德的人,培养热爱这个世界的能力。向内:追求更高的境界,视众生如子女,视子女如众生。
完善自己的人格,才有爱人的能力。
生活即道场,日常里修炼,克己复礼,还有精力,可以追求外在的表现,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不学《诗》,无以言。
不学礼,无以立。
我们都用欣赏和接纳的态度,去发现身边的优秀之人、有德之人、好人,一定会收获很多共鸣。
好人也应该站出来,让别人看到你是好人。如此,社会的风气才会越来越好。
敬而无失的“敬”是谨慎的意思,就是尽量不出错。
“与人恭而有礼”就是交朋友要能够更加细心一点,讲究周到的礼数,推己及人。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但我们个人能做到的是“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只要一个人能够做到“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那么“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世上有很多不可控的事情,焦虑是没有用的,接纳不确定性,尽人事,听天命。
不要一天到晚在自己身上不停的找问题,那样会错失很多机会。多去结交朋友,靠近优秀的人,才有更多的机会进入某些领域,朋友是在社会上重要的一根支柱。
作一个具有强大洞察力的人。
如果一个人不是靠猜测对方是否使诈、是否诚信,却能识别对方的伎俩,免于受骗,这就称得上是贤人了。
如果判断一个合作事项,只能够靠“逆诈”或者“亿”来猜测对方的信用度如何,那这种思考模式就太肤浅了。我们需要守住常识,就不容易被利益所诱惑,而这才是贤者所应该具备的能力。
〖学以致用〗
学习是快乐的,是自然而然的行为,成为生活里不可缺少的习惯。
别人不了解我没有关系,修炼自己,把自己当成礼物,修炼自己,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