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风故事
中华民族自古重视家庭教育,传承好家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积极生活、踏实做人、好好读书”便是我家从曾祖爷爷传承下来,再到我爷爷,然后通过父亲的言传身教影响到我们这一辈的良好家风。
我的父亲是洞庭湖边渔民的儿子,出生于1939年,幼年奶奶去世,从小跟随打鱼的爷爷生活。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正常人家里吃饱穿暖都是问题,而我的父亲没有了母亲的庇佑,可想而知生活的艰难。幸而爷爷练就了一手打鱼的好技能,在洞庭湖上风吹日晒,日子虽然过得艰难,爷儿俩也能够勉强生存下来。父亲虽然缺衣少穿,但靠着爷爷辈传下来的好家风,一点也不妨碍他积极的生活。因为爷爷日常要打鱼维持俩人的生计,父亲7、8岁的年纪,就开始学着做饭。即便要搭着板凳上灶台,但一点也不影响父亲对美食的发挥,听爷爷说,父亲学做饭的时候,虽然年幼,刚开始还总是被油烫到,但久而久之,父亲做饭的功夫越来越熟练,食物的味道做的一点不逊色于大人。父亲自己也亲口说过,小时候吃不到好吃的,就靠自己学着做。想吃什么,爷爷想办法弄来材料,就靠父亲的厨艺,让食物美味可口。凭着积极生活的家风和技能,父亲和爷爷一起把原本艰难的苦日子过出了自己的滋味。
父亲在工作中认真做事,踏实做人,刚正不阿的个性是出了名的。因为是在纪委条线工作,父亲也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对于上门说情、打探消息的人,一律给予回绝。有人托熟人找上门,当表明来意后,父亲都是板着脸,马上送人出门,一点也不留情面,因此也得罪了很多人。一些人在我父亲这里吃了闭门羹后,便再也不敢来了。父亲“铁面”的形象也不胫而走。在公事上,父亲如此,在私事上,父亲也是这样坚守底线。母亲90年代在外贸系统工作,当时外贸改制由以前的公有编制单位变成了企业,失去了编制和铁饭碗,母亲经常发牢骚,让父亲找找人,换个好单位好退休。父亲从来都很严肃的拒绝母亲,理由是国家政策要执行,还有那么多外贸企业员工,都是一样的待遇,作为领导,更不能搞特殊化。从父亲的身上我看到了一个老共产党员所拥有的坚定的信念、认真的品格和坦荡的情怀。同样父亲认真工作、踏实做人的态度也影响到了我们甚至他的外孙,我的儿子从小在外公外婆家长大,耳濡目染了父亲的行事作风,也开始有样学样。读小学那会,老师给儿子安排了学习委员的工作,儿子非常认真的对待,老师不在时,和其它班干部一起管理班级,早晨带头朗诵课文,做同学的榜样、老师的助手。并做好每一项检查,认真的记好值日记录本。有时候和儿子半开玩笑:“你学习委员做的这么认真,老师给你什么奖励了呀?”儿子仰着脸,一脸骄傲的说:“外公说的,要认真做事、踏实做人。”也许这就是家风,它润物细无声的影响着家族的每一个人,从老人到小孩、从过去到将来。
渔民的儿子若不靠读书出来,大概率还是会一辈子过着风吹雨淋,水上漂的日子。父亲从小就懂得这点,在学习上一直名列前茅,12岁就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到了常德市一中就读初中,一直读到高中毕业,因为成绩优异,毕业后在一中留校任教并当了校长,再后来因为工作成绩优秀被调派到市纪委工作,父亲通过自己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他经常对我们说:起点很重要,但也不完全重要,人最重要的品格是积极向上,要有在逆境中奋发向上的勇气,更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所以,父亲给我和姐姐取字为“杨”和“松”寓意要像白杨树和松树一样,无论环境如何,都要奋发生长。我们姐妹俩也牢记父亲的教诲,在后面的生活和工作中,遇到再大的困难,都勇于面对、没有退缩。印象中,我们家随着父亲职务的变动,搬过很多次家,家里的家具都很简单,但每次搬家,物件最多的便是父亲的书籍。父亲热爱看书,从《资治通鉴》到《曾国藩家书》,从《四大名著》到《毛主席语录》,父亲的书房整整几面墙都是满满的书籍。退休前,工作的日子很忙碌,父亲都是忙里偷闲的看书。退休后的日子,父亲没有了往日工作的忙碌,更是孜孜不倦的看书,有时候在书房里一待就是一下午。父亲退休后的生活并没有像其它人一样不适应,而是很快的调整好状态,积极的适应闲散的生活节奏。除了看书,他还开始练习书法、学习摄影、学习使用智能手机,不管是工作中,还是退休后,父亲始终保持着勤读书、勤学习的状态,这样的状态让父亲一直精神焕发,像年轻人一样求知若渴。而我们受父辈的陶育,熏陶最多的就是阅读,由于父亲小时候家里条件的限制,读书很困难,所以他格外明白读书的重要性,将希望寄托在小辈身上。父亲说:要多读多思,希望我们增长知识,收获启迪,丰富阅历。正因为如此,我爱上了阅读,喜欢在书中徜徉,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与先贤们博古烁今,体验书者们的人生百态,思想的延伸。“腹有诗书气自华”,捧一卷书,俯而读,仰而思,让心境澄明,形成属于自己的人格魅力。
在父亲的影响下,逐渐培养出姐姐的自立自强、外孙的认真坦率、我的文静内敛,这些品质在无形中影响着家人,让我们终身受益,于琐碎生活中衍生出的和谐家风,将代代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