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禅僧的我一直是遵循建立在禅的精神基础上进行长年创作的,“作庭”对于我来说是把“自己”放在不同空间进行表现的一种精神性很高的设计过程。
它不仅仅是追求造型美,而且,被称为“石立僧”的禅僧们是把庭园作为“自我的表现”场所,并把作庭过程视为每日修行的一部分。
我自己也是一样,把作品的创造过程视为修行,到现在为止,一点一点的积累起来。“庭”在我心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旧时动乱年代,僧人被誉为国师,其中有一位名叫梦窓疎石(1275-1351)的非常擅长作庭,而且还遗留下多处名庭。
用疎石的话来讲,“大自然中永远不存在“得”与“失”,人间则不同。”其中的道理比“作庭”,即比技术更重要的是“作”的求道之心。
对于我来说,“作庭”就好似在庭的空间内寻找疎石一样。我把生活中的“庭”比作为“心灵的表现”这样一种特殊的场所。
它可以从两方面进行解释,首先是我作为修行到现在的禅僧自身心灵的一种表现,也就是说:“自身的表现”;其次是从庭主的立场出发的“心灵的表现”。
室町时期,有一位叫一休宗纯的禅僧,在他的生徒中也有一位成为了当时杰出的文人,他就是奠定了今日茶道基础的村田珠光,他在充分地展示禅僧的“自身的表现”之外,加上庭主自身的心情,把禅与茶之间的关系深化。
我把这两种精神的表现总称为“心灵的表现”。也就是说把“心灵的状态”这样一种现实中无法看到的东西形象化,并通过某种形式来充分表现自己,即上述的“自身的表现”。这些方法包括墨绘、书法、庭园等,是多种多样的。
我们想表现的对象是经常发生变化的,我本人在设计庭园或者指导现场施工或者看古庭园时,把其认为是在修行。
禅的教诲中有“毒蛇饮水变为毒,黄牛饮水变为奶”的成语。也就是说,庭无论是变成“毒”还是成为“奶”主要取决于自我。
庭园的设计过程既有其十分痛苦的地方,也有非常有趣的一面。所以说,我在进行作品创作时,超不出我自身的力量。
修行到现在的我,也只能创造出与我同等水平的作品。庭园作品就好似我心灵的写照。如果我自身只在思考一些无趣自私的事,那么设计的作品也一定是这样的一种结果;如果自身不成熟的话,作品也一样是不成熟的。
对于我来说,无论是创造还是欣赏一个庭,都是一种修行。而且还可以认为是道场。
“步步是道场。”
——枡野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