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到了一个关于我教的学生的案例:
一天中午,副校长郭校长陪餐,看见学生排队时一个女同学站在队列外,便上前和她说:“同学,你能不能不插队?”正常情形下学生见了老师或者听老师一说肯定会立刻站回队伍里,老师也就不言语了。可是没想到这个学生不同于一般学生,她仰起脸,一眼不眨地盯着郭校长,“凭什么你说我插队?”一下子气氛就紧张起来,专搞政教工作的郭校长了觉得问题严重了,而且不能僵持下去,便把她带到了班主任室,让班主任和她好好谈谈。
谁知等郭校长一出门,她毫不认账,依旧不依不饶,“他不就是个副校长吗?有啥了不起?”这样的话一出口也让班主任吃了一惊,也许这时火气一下子就被点燃了,心里想:人家还是校长,我只不过是一个小老师,她会更不放在心里。究竟在孩子的心目中老师和校长的形象会是怎么样的?
我想:按照惯例,我们一般上碰到这样的学生,教师的第一反应应该是教训她一顿,什么素质?目中无人。然后接下来可能就是体罚学生,说不准一个巴掌上去。但是这样的结果很可能暂时震慑了学生,亦或是保存了自己的权威,老师心里的怒火可能被释放。(但这也是一种可能)但不外乎也有另外一种可能:学生也会怒火冲天,和老师也会顶撞,甚至动手,(这是极有可能出现的情景)因为现在的学生生活在新时代,独生子也比较多,个性比较张扬,而且一点委屈都不能受。
不过,还好,这两位老师都忍住了自己的怒火,冷静地让学生先走。至于结果我没有追问。但我想很可能会不了了之。
静下心来,我觉得这件事情还没有完,这不仅仅是个个案,我们可以通过这个现象去探求学生的心理,并进而教育更多的学生。
作为班主任,可以把这个问题作为班会的一个主题:“我被老师误解了,该怎么办?”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既不针对个人,也不讲述具体案例,就让学生们讨论如何正确地看待“误解”。
然后告诉孩子们:生活中肯定好会有许许多多的误解。每个人活着都不可能被别人正确看待,由于这样或者那样的因素,没有对自己造成许多误解,但我们不能因为别人对你误解,就和别人结仇,甚至恶语相加。现在是在学校,将来走上社会会遇到更多的不公平,我们这时要尝试用其他的途径将真相还原,这时候就特别需要语言的魅力,如何表达很重要,不能让需要成为互相攻击的利器,那样只会让事情越变越糟。再者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时间会是更好的良药。
这样一来,我觉得那个学生不仅会明白自己做的是否对与错,更主要的是她会明白她以后在为人处世中怎么做。这才是教育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