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作为新传学子,“舆论”现象及其传播活动对我们而言并不陌生,可我们却很难去明确的定义“舆论”,以及分析促成“舆论”产生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怀着此种疑惑,我开始了《公众舆论》的阅读之旅,但由于对专业书籍的阅读能力仍然欠缺,无法及时读完这一整本书,因而此篇读书笔记只限于探讨第一至十章的内容。
正文:
“舆论”一词,出自《三国志·魏志·王朗传》:“设其傲狠,殊无入志,惧彼舆论之未畅者,并怀伊邑”。意为公众的言论,是社会中相当数量的人对于一个特定话题所表达的个人观点、态度和信念的集合体。李普曼在《公众舆论》第一章也指出:“他人脑海中的图像-关于自身,关于别人,关于他们的需求,意图和人际关系的图像,就是他们的舆论。这些对人类群体或以群体名义行事的个人产生着影响的图像,就是大写的舆论。”毫无疑问,公众舆论是关于社会的群体性言论,但由于每个人对事件的认知角度、方法都不一样,所以公众舆论具有多元性,同时这种多元性也是公众思想自由的良好反映。
作者在本书的一至十章主要向我们介绍了“对外部世界的研究”以及“成见”这两部分内容。在第一部分中,李普曼首先介绍了两种制度:审查与保密;其次分析说明了交往与机会对个人精神活动的影响;还通过举例的方式介绍了人们获取公共事务时,时间与注意力的重要程度,最后从速度、词语和清晰度这些微观层面去分析存在于公众舆论中的障碍因素。第二部分中,作者通过事例阐述了何为成见;分析了作为屏蔽的成见;挖掘了成见的盲点及其价值;还向读者解释了规则及其敌人的形成原因;最后呼吁通过发现成见的方式来获得正确的行为指导。
本次的读书笔记不在于详细复述书中理论知识以及作者见解,而是欲抒发在阅读此书之后的所思所想,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虚拟环境的影响(二)正确对待成见
(一)虚拟环境的影响
“虚拟环境”又称“拟态环境”或“似而非环境”,是指大众传播活动所形成的的环境,它不是客观环境的镜子式再现,而是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和报道,重新加以结构化后向人们所提示的环境。
由于个体对外界的认知方式不同,且外部环境又是何等的复杂多变,难免导致部分群体在接触到真实世界后产生过激反应。因此大众媒体机构在公众接触真实环境之前对真实信息进行加工和选择是非常必要且合理的,由此可避免群众在真实接触事实之后产生误解以及进一步做出极端行为。
我们身处于“虚拟环境”之中,每天接触着海量新闻资讯,这些信息贴近真实而又不完全等于真实,只是大众媒体机构对于真实的再加工,它们也通过严格的审查制度对某些内容进行全方位的宣传,这些内容的有效宣传是以部分信息的被动“淹没”为前提的。此类信息的消失有利于实现大众媒体机构进行宣传的目的,正如李普曼所说:"正在发生的事情的知情人越少,控制人们的行动就越容易。"因此,我们在接收媒体信息的过程中,要明白“你知道的,只是别人想让你知道的”这一逻辑,方能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世界中保持清醒与批判精神。
(二)正确对待成见
成见的产生甚至可以追溯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之中去,由此,成见也是文化积淀结果,是一个国家、民族区别与其他国家、民族的重要特征。“成见系统也许是我们个人传统的核心,是对我们社会地位的保护。它们可能不是世界的全部景象,但却是一个合乎我们需要的可能的世界景观。”李普曼如是说。
“看世界,带着成见。”这不仅是对事实的陈述,也是我们安然存与世界的必要方法。因为成见是每个人在现世的精神堡垒,让我们可以一直心安理得的按照传统的思维模式对外界进行思考,不至于落得精神世界摇摇欲坠甚至轰然坍塌。
作者在第三部分中提出:“在所以具有支配力的因素中,最让人难以捉摸,最有普遍性的就是创造并维护成见库的那些因素。我们再看到世界之前就被告知它是什么模样。我们在亲身经历之前就可以对绝大多数事物进行想象。而且,除非所受的教育能使我们具有敏锐的意识,否则这些先入之见就会强烈影响到整个感知过程。”由此可见,成见对于人的思想、情感、行为具有重大的影响作用。正确对待成见也就显得非常重要,必须促成成见的消极影响向积极方面转化,这就必须坚持这样一个观念:在面对不同与自己成见的人与事物之时,要懂得自己的成见只是获得的局部经验,它对自己有效却不一定客观正确。由此可对持有不同态度的人保持宽容态度,最终获得和而不同的理想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