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没有边界的教育

忆往昔,峥嵘岁月。从教十余年,回顾往昔,百感交集。

也曾意气风发,也曾踌躇满志,也曾步履艰难。迷茫时就读书,寻找内心的避难所,找寻“出言有尺、嬉闹有度、说话有德、做事有余”的精神支撑。阅读各类书籍,遇见了很多闪闪发光的灵魂,看到了很多温暖的文字,深感自己的浅薄。于是不断探索自己的教育之路;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逐渐摸索适合自己适合学生的教育教学方法。一次次思想的洗礼,心灵的震撼,让我深感何为“师者”。

在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典籍里,韩愈的一句话一直印刻在我脑海中:“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话,一直是我对老师的心理期许,敦促着我前行。“传道”“授业”是为“经师”,而“经师易求,人师难得”,传授专业知识,知识停留在“术”的层面;只有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才能进入“道”的境界,真正把学生塑造成和谐发展的人。作为教师,比知识更重要的应该是信念,比专业更重要的应该是人格。诚如所言,“德者,才之帅也。”我们教师应该先立德再立业,让学生成才又成人,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

正如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论著中,我读到了满满爱心的心灵,我想这应该就是作为教育者的初心吧。教学的时候,教师心里要装着学生,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在关注每一位孩子生长的过程中,把自己上回一个孩子,忘记自己。让课堂相容于师生,教师和学生完全融为一体,教师不需任何执教技巧,但是最终让所有执教的任务全都抵达。以此来思考国家对我们教育者提出的“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要求,不管是家长、老师还是学校、社会、国家,即便教育方式不同,着力点不同,但心愿都是相同的:孩子健康快乐,同时成长为独立的有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是没有边界的。我们教育工作者须切实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让教育回归原有的温度。

不断的阅读、学习带给我极大的愉悦,让我真正乐在其中、欲罢不能。我被种种智慧的思路所吸引,不由自主地追随着同时思考自己的人生,如同在一个奇妙的精神世界里探险,途中交替着面临歧路的踌躇和豁然开朗的喜悦。

教育路上,越来越找到自己的感觉了,不光是找到教学的感觉,而是感觉到了生命的精彩。希望不断地成长能使人生变得壮阔、崇高、博大、深广。保持内心的光,希望有谁会借此走出黑暗。行己有耻,止于至善。

阅读中国历史,我看到了我们民族坎坷的路程中,一代代中国人自强不息,努力奋斗,用生命的足迹铺就了中华民族的成长路、追梦路。只有备尝苦难的人们,才会对幸福生活分外执着;只有历经坎坷的民族,才会对复兴有如此深切的渴望。铭记历史,鉴往知来。我愿以己微薄之力,怀揣坚定教育梦,聚焦核心素养,努力养成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陪伴孩子们明确人生方向,成长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完成梁启超先生“少年强则国强”的嘱托,积跬步以至千里、积小流以至江海,在实现中国梦的历史接力中,书写下属于我们这一代教育人的风华。

教育无他,爱与榜样。成长,一直在路上。思考来时的路,回忆路上的风景,确定明天的方向。内心丰盈,电量已满,奋力前行。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2023.12.20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