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某个亲子节目。
节目中,几对父子用游戏的方式,争夺房子。
一个爸爸得到了环境最差的一套。
里面污秽阴暗,床都没有一张,只有几块石头砌在那里。
爱干净的儿子不答应了。
他对爸爸说:"我不想住这个房子,我要回家!"
这位爸爸正为自己没能赢得好房子懊恼,直接拒绝儿子:"不可以!"
儿子问为什么,爸爸说:"没有为什么,不可以就是不可以!"
态度强硬,不容置疑。
小男孩被拒绝后,情绪低落,闷闷不乐。
之后他在节目中,一直排斥和爸爸在一起,也不再给爸爸提任何要求,就算需要帮忙也忍着。
很明显,他被拒绝伤害到了。
孩子根据自己的认知,认为爸爸就是不爱他了。
因为在孩子的世界里:拒绝=不爱。
而这种现象,是非常普遍的。
孩子会这样认为。
成人也会这样认为。
同事弯钩最近很烦恼,妻子郁郁寡欢,不太和他讲话,他不明白为什么。
我让他回忆妻子最后表现热情的时刻。
他说有天晚上下班回家,特别累,打开门后妻子迎过来,伸手想拥抱他,他因惦记文案,就拒绝了妻子,独自回到书房专心改稿。
等他改好稿子再与妻子讲话,妻子却不怎么回应,神情落寞,只反问他:“我是不是做错什么了?你不爱我了吗?我老了丑了?”
这之后接连几天妻子都不太热情。
弯钩不明白妻子防御的原因,是源于他的拒绝。
在妻子的认知中,丈夫拒绝她的拥抱,就是拒绝她这个人。
她感受到打击,对自己和爱产生怀疑。
陈妍希曾讲述高中时,自己鼓起勇气向喜欢的学长表白,对方因把她当妹妹,就拒绝了。
陈妍希因此哭了一晚上,认为学长拒绝,是因为她不漂亮,不优秀。
严重的自卑感,使她再不敢主动追求爱情。
被拒绝的威力,不是它本身,而是隐藏在背后的自我否定,这才是我们痛苦的根源。
知乎上有个网友,讲述自己对被拒绝的恐惧和羞耻,来源于7岁时的经历。
当时老师要求每个同学带一个计算器上课。
他回家对父母讲了需求。
父亲第一反应:“不买!要那东西干什么?你自己口算那么差!就想买来偷懒!”
“老师要求买的,同学们都买!”他已经由最初的兴致勃勃变得低落,父亲的拒绝,夹杂着对他的批评和嘲讽,这让他很难过。
父亲没有再理会,他只得鼓起勇气,为自己努力争取:“别人都有,就我没有,老师会批评我的。”他怯怯地说,以为示弱会得到父亲的怜爱。
“别人数学能考100分,你怎么不能?老师批评你的还少吗?”父亲生气了。
至此,他不敢再说一句话。
这位网友描述这次被拒经历,称当时觉得自己卑微低贱,哭都哭不出来,内心只有一个想法:我太差劲了,我不配得到!
二十多年过去,他依然走不出这个阴影,同事间分工合作,他觉得自己不配得到别人协助,工作进程拖得很慢,深受困扰。
心理学家经过一系列研究,得出结论:人们害怕被拒绝,源于儿童时期,父母对他们的需求做出了不恰当的拒绝。
害怕被拒绝的人,遇事倾向于向内归因,即他们会把被拒绝的经历和自我认同联系起来,认为“拒绝”就是对他们自身的不认可。
造成这种认知的原因,恰是早年亲密关系中形成的拒绝创伤,即父母的行为使然。
但父母不是神,不能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当无法满足孩子需求时,我们该如何拒绝,才能不给孩子带来伤害呢?
首先,父母需要直面自己内心,不为拒绝寻找借口。
上文妈妈拒绝给孩子买飞机,真实原因是飞机的价格,刺痛了她对金钱的匮乏感。
为摆脱这种感觉,我们在拒绝孩子时,就会附加一堆理由,指责孩子,认定孩子是错的,他的要求是不合理的。
他是错的,那我的阻止就是对的。
他是不合理的,那我的拒绝就是正当的。
这样一来,我们就不会内心不安。
只是孩子的认知尚未成熟,他受控于直觉。父母指责时,他分辨不了是非,只感觉到排斥。
于是与父母的情感连接阻断。
——这才是真正让他痛苦的,这是一种被抛弃的体验。
其次如实告诉孩子,父母为什么不能满足他的需求。
儿童心理学家说:最“不讲道理”的孩子,往往有一颗最讲道理的心。
昨天在地铁上,我看到一个妈妈抱着两岁的孩子,孩子想要吃奶,一直哭闹。
这位妈妈对孩子说:“宝宝想吃奶对吗?妈妈知道了,但吃奶需要一个封闭的环境,不能让别人看到哦,可是现在这里有好多好多人哦。妈妈不敢在这里掀开衣服,因为妈妈很害羞。”
她反复解释清楚后,孩子便安静下来,接受暂时不能吃奶的结果。
只是依偎在妈妈怀里,快忍不住的时候,就拍拍妈妈胸口,自言自语:“吃奶要藏起来!”
这个孩子被拒绝后的表现,让我觉得暖心。虽然被拒绝,她和妈妈依然很亲密,并没有感受到拒绝的痛苦。
想象如果妈妈直接指责她:“你羞不羞啊!”她该多么难过和委屈。
在诚实的父母面前,孩子即使被拒绝,也不会遭受心理创伤。
孩子知道,父母拒绝我,不是不爱我,不喜欢我这个人,也不是我有问题,是父母暂时做不了这件事情,或者父母不想做。
孩子就会心安,可以坦然面对拒绝。
在以后的人生中,他也会觉得被拒绝,与他没有关系,只是别人不想那么做,他就不会为此陷入自我怀疑,产生痛苦。
一位心理咨询师曾说:“你可以对别人提要求,这是你的自由;别人也可以拒绝你的要求,这是别人的权利。”
学习拒绝,接受拒绝,是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的。
我们需要明白,这没什么。
也需要让孩子明白:虽然被拒绝,爸爸妈妈依然爱我,他们理解我的感受,尊重我的要求,我没有错。
面对孩子,让拒绝只停留在拒绝,不转移内心愧疚感,不刻意为拒绝寻找借口,爱就会自然流动,不被拒绝阻断。
真诚的拒绝,也可以是爱的表现。
-End-